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7.9°C-8.0°C
澳元 : 人民币=4.8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2017-12-03 来源: 张发财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1

经公众号“搜历史"(微信ID:soulishi)授权转载。

古代的厕所写作“圂”。意思是一头猪被方框围住,就是猪圈。也就是说,上古的厕所就是在猪圈里。跟二师兄对视,风险性很高容易被骚扰。所以在猪圈上再搭个简易平台,人上去居高临下扔炸弹。这就是为什么叫“上厕所”而不叫“下厕所”的原因。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2

汉代陶猪圈

虽高瞻远瞩清风习习心旷神怡,但野外作业也很烦,夏天蚊虫在屁股边萦绕,冬天寒风吹菊花,两瓣屁股瞬间红紫,二师兄仰视,惊喜万分:“大师兄!可找到你了!”……这些都能克服,关键有一类人恐高且平衡能力极差,掉下去怎么办?这世界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公元前581年,春秋的晋景公就掉进了粪坑,下面没二师兄只有一个坑——栽粪坑淹死了!“如厕,陷而卒”,捞出来全身挂满黄金甲,圣斗士星矢多了一员悍将。

于是马桶的前身,安全便捷,免受风寒和叮咬的“虎子”出现了。传说它起源于秦汉时代,汉高祖刘邦与儒生开会讨论国家大事,刘先生突然盯住儒生的帽子看,“拿来与我一用”。儒生以为刘邦学刘谦用帽子变兔子,谁料刘邦变往帽子里撒了一泡黄尿。儒生的帽子叫“缁布冠”,材质是黑布,漏。知识分子斯文扫地,也撒地。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3

战国错金银鸟纹虎子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4

西晋青瓷虎子

出土的虎子实物造型很美,东汉釉陶虎子,口部饰虎首,背有扁平提梁,下有四足。操作方便,“不用出屋不爬高,解开裤子往外掏。”塞进虎口就可以演奏《泉水叮咚响》了。最初虎子是男性专用,它的造型决定必须深入虎口才能解决问题。这让女权主义者很不爽,于是改造使其变大变宽更高更强——直接变成桶形。

造型改,名字也改。古代有个避讳的规矩,尊贵者的名字别人不能用,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这“虎”就神圣起来,莫说老虎的屁股碰不得,壁虎都不能碰。于是下令将“虎子”改为“马子”。这次避讳我很赞成,谁都不希望自家先人半夜被拎起来,哗啦啦往脑袋进水。所以改叫“马桶”不称“猪桶”“蛇桶”,大约跟姿势有关。蹲便的造型跟骑马一样,除此外,大概也因为内急时内压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拿桶。所以“马桶”吧。

最初的马桶是蹲踞式,座便马桶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太可考,但最晚不迟于宋。欧阳修《归田录》记录“燕王好坐木马子。”木马子就是马桶。燕王的马桶应该很舒服,或者刷了胶。他坐下就起不来,吃饭都在马桶上。好好一桌菜全臭豆腐味。“坐则不下,或饥则便就其上饮食。”

马桶的式样根据出土和现存文物来看,简陋的就是一个木桶,高级的如李阳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中说,“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用木、锡制成。木质为长方形,外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便盆装锡质内里,防渗漏。锡质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与便凳配合用,便凳前端开椭圆形口,靠背包软衬,就是一个大沙发。”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5

清代便凳和锡便盆

清史学家孟森说过一个奢华的马桶,慈禧的。“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这里有个疑惑,水银的比重极大,除了黄金能沉下去,粪便何德何能玩潜水?后来想通了,中国人习惯把粪便就叫“黄金”。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好 文 推 荐

女真两年灭亡北宋,南宋却为何能抵抗100年?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6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图志 | 什么是中国?从6500万年前说起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7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历史课本上秦始皇、诸葛亮、唐玄宗原来全是同一个人,今天见到的帝王画像有几分可信?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帝王,这个最神秘的政治人物往往自带附魅功能。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8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不正经历史 | 入厕要文明,今儿来说说马桶为什么是马桶? - 9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