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4.9°C-7.3°C
澳元 : 人民币=4.8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女乘客被车主棍打”,嘀嗒顺风车又出事了

2021-08-16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牛刀财经”(ID:niudaocaijing),作者:黄芳华,36氪经授权发布。

“女乘客被车主棍打”,嘀嗒顺风车又出事了 - 1

招股书提交了将近一年的嘀嗒出行,在顺风车业务上又出事了。

据“嘀嗒出行”微博消息,8月15日,山东青岛一位女士称,自己在七夕当日在嘀嗒出行平台打网约车时,因协商更改目的地发生纠纷,被司机拿着类似警棍的东西当街追打。

针对网上热议的“司机棍打女乘客”事件,嘀嗒出行发布回应称,该事件仍在警方调查处理阶段,平台在接到乘客投诉后,出于安全起见,已将车主账号作出暂停接单和封禁处理,接下来将配合警方后续工作,持续关注事件结果。

实际上,每个顺风车平台上都存在非理性行为者,没有一家平台能够保证100%杜绝类似事故。而在无法取得全社会共识前提下,因安全问题产生的震荡随时可能再次波及整个行业。

2014年嘀嗒出行APP的前身“嘀嗒拼车”上线,与当时滴滴、快滴、UBER在网约车赛道激战正欢不同的是,嘀嗒出行一开始就选择了顺风车赛道。

据了解,顺风车服务费、出租车服务费、广告及其他服务是嘀嗒出行营收的三大来源。目前,嘀嗒出行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顺风车和出租车,其中顺风车作为主打业务,占据了收入大头。

不过,单一的业务模式也是嘀嗒出行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知道,顺风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最大原因就是对于乘客用户来说比网约车更低廉的打车价格,因此顺风车相比网约车抽成的比例更低。

嘀嗒出行主要是向顺风车车主收取服务费来增加营收。

嘀嗒招股书显示,于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顺风车平台分别产生约2360万次、4820万次、17850万次及5930万次搭乘,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7亿元、19亿元、85亿元及33亿元。

此外,顺风车业务作为嘀嗒出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嘀嗒出行贡献了占总营收比例为66.3%、91.9%、89.2%的收入。这无疑是嘀嗒的命根子。

虽然顺风车业务的出行成本主要是靠车主分摊,因此补贴力度不大。但顺风车的目标用户就是一群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人群,补贴力度很大程度上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选择。

2018年,嘀嗒出行对还有578万元的补贴,到了2020年,直接不补贴了。与此同时,顺风车用户补贴则增加至1.35亿元,占比总营收超过了17%。

随着滴滴在顺风车市场的强势回归,嘀嗒出行不得不加大对顺风车用户的补贴,这对于刚盈利3.43亿元的嘀嗒出行来说负担不小。

另外,相较于网约车,顺风车是利润最低的业务。顺风车的抽成一般在10%左右,而网约车是两倍以上,过度依赖顺风车业务让嘀嗒出行的盈利能力失去了竞争力。

但是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目前还是存在风险隐患。嘀嗒在招股书中坦承,顺风车业务的增长速率存在不确定性。

近年来,主要出行平台上发生的与其顺风车服务有关的恶性犯罪事件,导致公众对顺风车安全的担忧、对业务模式的争议及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阻碍了市场增长。

受安全事故影响,市场对顺风车的接受程度仍不太确定,这也是主打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的一大隐忧。与此同时,与业务营运有关的安全成本将大幅增加。

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起,滴滴顺风车事故发生后,安全成本逐年增加。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嘀嗒安全成本为100万元、949万元、484万元。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同期员工成本仅为251.4万元,安全成本约为其两倍。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认为,嘀嗒出行第一次IPO被扼杀在襁褓里,也是因为过度依赖顺风车业务。与此同时,身处法律空白地带的顺风车业务也很容易出现诉讼纠纷。

今年以来,嘀嗒出行出现了顺风车车主临时加价、车主与乘客发生争执、侵害消费者隐私等问题。

目前,嘀嗒出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顺风车,但是多个城市都的顺风车相关政策都要求,车主每日顺风车最多载客2次。

在滴滴、哈啰出行、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四家平台里,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的安全指数为倒数第一。

监管对于顺风车业务并未出台正式文件。

政策空白让嘀嗒出行在未来的发展多了许多不确定性,因为一旦出台相关规定,对嘀嗒出行的影响可能是压缩市场份额、也可能是增加运营成本。

和已经在法律法规上被正名的网约车业务不同,顺风车业务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安全问题也是顺风车行业的一道坎,同时这也是嘀嗒出行上市后最不可控的风险。

此前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收到77宗总计207万元的行政罚款,处罚原因都是由于“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嘀嗒对于车辆、司机的合规管理、乘客安全性的保护措施都还需要加强。

嘀嗒虽然还有另一条业务线路——智慧出租车服务,这种模式需要强大的后台技术来维持,而目前嘀嗒的科技实力还在探索阶段,不足以支撑未来深度开拓出租车网约市场的宏大设想。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6个月后变成“失效”状态。2021年4月13日,嘀嗒出行重启上市进程,当前未有新动向传出。

但即使成功抢先登陆资本市场,在国内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光环下,嘀嗒出行仍还是有无尽的隐忧,一方面来自竞争对手,一方面来自己高悬的监管利剑。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