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6.3°C-6.9°C
澳元 : 人民币=4.8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2021-09-0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在我们面对爱情时,常常许下一生一世只爱一人的承诺,却也常常说好好爱一个人很难,能爱一生一世更是难上加难。

为何有这样矛盾的想法却仍渴望爱情的长久,为何知道爱不是简简单单的同甘更是一起承担的共苦,仍要许下相对而言厚重的承诺?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爱是一直存在的,但会被周围的事物环境影响而产生波动,爱之外的诱惑太多,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又不只有爱以内的,对爱情的目的并不完全单纯的,却要受承诺之重,这让多数人觉得爱情很难坚持,觉得长久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1

爱确实难,但不是难在守着承诺坚持下去的,更重要的是对爱的心。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在1938年的某天遇到了一位因长期从事农活导致皮肤黝黑的乡村农妇,稍问得知农妇的父亲与徐特立是旧识,而徐特立推荐这位农夫到抗日大学去读书。

这在林伯渠看来是小事,而后农妇问到他是否知道自己失散10年丈夫的消息,说出丈夫的名字后,林伯渠更是呆愣在原地。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2

青梅竹马,包办婚姻

农妇名为皱靖华,1911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镇高塘公社桂花大队棣塘村,自幼便在农村生活,放牛做农活,其父亲邹希鲁是村里赫赫有名的人民教师,深受村里人爱戴。

农妇正在找的丈夫名为许光达,此名字并不陌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许光达。

两人的结缘要从1915年的冬天说起。某天正在上课的邹希鲁听到教室外除了雨雪刮过的声音,还有不寻常的一声“砰”,邹希鲁急忙跑出教室一看,是一个已经被冻晕了的小男孩,这把邹希鲁吓得赶忙抱回家取暖,生怕耽搁了会出一条人命。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3

回到家中待男孩身子暖起来后,邹希鲁问到男孩这是咋回事,男孩支支吾吾地说自己叫许德华,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已7岁了,因为没钱上学,只能是在外面偷听老师讲课,邹希鲁一听心想这怎得了,没有过多犹豫便对男孩说:“我不要你的钱,你来上我的课!”

进入课堂学习的许德华勤奋刻苦又好学爱问,成绩一直是班上名列前茅,课后也时常到老师家去帮忙,他比老师的女儿大五岁,便多多照顾邹靖华,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4

时间匆匆过去,许德华在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邹希鲁也正好也应聘成功了该校老师。

就读该校期间许光达积极参加建设活动,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他深知在当时加入我党的目标,便是要向我党奉献一生,他害怕辜负邹靖华,便将情藏在心里。

在1922年,14岁的许德华与9岁的邹靖华,由父辈做主,迫于当时形势订下了亲事,许光达与邹靖华并不知情。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5

结婚十日,相别十年

1928年南昌起义爆发后,在三河坝激战中,许德华不幸身负重伤,只得离队休养。休养差不多后,他请了假回了趟老家,这一回两人便在同年9月28日结了婚。

虽为包办,但两人知情后也是两情相悦,本以为可以幸福地在一起,但令许光达担忧的事情终究是发生了。

在两人才结婚十日之时,长沙警备队以共产党员的身份缉拿许光达。迫于无奈,两人含泪告别,邹靖华也深知其中不易,答应他自己会照顾好自己不让他担心,却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有十年之久。

身份暴露后的许德华辗转多处逃难,最后是到河北清河县任县长的岳父邹希鲁处暂避。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6

1929年5月,许德华在安徽芜湖找到中共党组织,9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苏区作为党中央代表,从事军事斗争,改名许光达。

自1930年2月,许光达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任参谋长起,许光达就一直在党中军中担任重要位置,且不断向上奋进。

后许光达在1932年1月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送往苏联治疗,并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时隔五年,许光达才在王稼祥等人安排下离苏返国。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7

1938年初,许光达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发表诸多优秀文章,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探索抗日战争经验、开展军事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这10年来许光达不好过,同样妻子邹靖华也是如此。1938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后,此前的日子里除了要忍受丈夫离开很久的内心折磨,还要担惊受怕丈夫在斗争中发生意外,这十年她的心也未曾放下过,便在毕业后下定决心踏上寻找丈夫的道路。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8

伉俪情深,终成眷属

如此情形之下,邹靖华找上了林伯渠,在得知她所要找的丈夫是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许光达时,呆愣在原地,在林伯渠眼里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容貌气质,眼前这个农妇都不可能是他眼中许光达的妻子。

要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将军到哪去,都是引得周围女子爱慕的对象,追求者众多,不过都被许光达毫不犹豫地拒绝,理由是已有妻子,可没人知道也没人见过他妻子是谁。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9

半信半疑之下林伯渠打电话向许光达询问才得知,果真如此!林伯渠便安排组织将邹靖华赶快送到延安去!

几天后,大皮卡车到了延安,一位军官前来迎接这从车上下来的妇人,两人对视许久,一字未提,双方都留下眼泪抱在一起,许光达说了一句“好久不见!”邹靖华经历血泪和坎坷,从国统区找到延安,自此夫妇团聚。伉俪情深,终成眷属。

农妇远赴千里,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知晓后:立即送至延安 - 10

小结:

十年并没有消磨掉两人的感情,哪怕是在后来相聚,两人也未有过多隔阂,相反还是正如新婚,是一生一世的承诺,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互相守望。

“落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的爱情真正做到了无比忠诚与同甘共苦,不是像外人眼中的身份不配,样貌不和,这样的灵魂之爱不愧为革命时期的一段佳话。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