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9.6°C-10.1°C
澳元 : 人民币=4.82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2021-09-1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1

燕国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最古老,存在历史最长。周武王灭商后,陆续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国达到53个。在周初分封的姬姓王族中,有两个人受封的最重要,也最特殊:周公受封鲁国,召公受封燕国。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2

召公立燕

所谓最重要,是因为周公、召公,都是姬姓王族子弟中的重量级人物。所谓特殊,是这两位人物都是位居三公的辅政重臣。召公居太保,周公居太师。在灭商之后的周初时期,周公召公几乎是事实上代替了周武王处理政事的最重要的两位大臣。

相传,燕召公非常的长寿,活了将近两百岁。在召公在世的时代,燕国一直推行王道礼治,这也成为了燕国的政治传统。

什么是王道?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王道的基本精神是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也可以称为“德政”。

可是,置身于大变革时期的战国时期,昔日潮流已成历史,以不变(王道)应万变,已无法推行。

战国时期,最能表现燕国王道迂政的是四大基本事件:

1、邦交之迂

秦国变法后,骤然崛起为最强大国家,使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此之时,山东名士苏秦倡导六国合纵抗秦的邦交战略。

在秦国成为超强大国而对山东构成巨大威胁的大形势下,燕国在山东六国中具有最明显的邦交战略失误。这个失误,恰恰是对秦国威胁完全不自觉。

燕国邦交是天下公认的反复无常,获得了“燕虽弱小,而善附大国”的口碑。也就是说,燕国邦交的常态,是选择依附大国而不断摇摆。

春秋时期,这种摇摆主要表现在附齐还是附晋。

战国时期,燕国的摇摆则主要表现于对遥远的大国(楚国、秦国)时敌时友,而对两个历史渊源深厚的邻国(齐国、赵国)则刻意为敌。

乍看之下,这种邦交貌似后来秦国奉行的极其有效的远交近攻战略,似乎是英明的强国邦交战略。可惜燕国不是强国,更不是要自觉统一天下的强国。

燕国的远依附而近为敌,更实际的原因在于迂腐的王道精神,在于老牌王族诸侯的贵胄情结——齐国赵国是新地主国家,与我姬姓天子后裔不能同日而语!

这种对实际利害缺乏权衡而对强大邻国的“身世”,则嫉妒,导致了燕国邦交的长期迂腐,也导致了几次行将灭亡的灾难。

2、禅让之迂

燕国任用苏秦首倡合纵之后,地位一度得到较大提高。可是,正在这个时候,燕国发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从而导致了一次最严重的亡国危机。这个事件,便是燕王哙的禅让事件。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3

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

燕王哙仿效圣王古制,禅让国君之位给子之,这件事造成的内乱,持续了五年。这次让位事件牵扯了4个关键人物。

第一个人物——燕王姬哙。姬哙一生追求两件大事:如何使自己成为圣王,如何使燕国像齐国一样王天下。姬哙的动机没有问题。但是在变法强国的时代潮流下,姬哙不是应该想方设法寻求人才变法强国吗?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4

燕王姬哙禅让剧照

第二个人物——子之。子之是燕国权臣并不是一个变法强国的人士,他是一个具有政治野心的权术人物。后来,子之当政,国家大乱。

第三个人物——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入燕后与子之结盟,成为促成子之当政的关键人物之一。

第四个人物——鹿毛寿。此人是推动姬哙最终禅让的最主要谋士,其忽悠术迂阔辽远,绕得姬哙不知东南西北。

在治国理念与种种政治理论都已经达到辉煌高峰的战国之世,一个大国竟然出现了如此荒诞的复古禅让事件。

禅让闹剧之所以发生在燕国,而没有发生在别的国家,其重要的根源,便是燕国的王道传统之下形成的迂政之风。

燕国君臣从上到下,总是幻想以某种貌似庄严肃穆的圣王德行来平息严酷的利益冲突,而对真正的变法却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3、破齐之迂

燕国最辉煌的功业,是乐毅变法之后的破齐大战。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5

乐毅

在最初的两次大会战击溃齐军主力后,乐毅遣散了五国联军,由燕军独立攻占齐国;一年之内,燕军下齐七十余城,齐潘王被齐国难民杀死,齐国只留下了东海之滨的即墨与东南地带的莒城两座小城池。便是这两座城池,乐毅大军五年没有攻克,最终导致第六年大逆转。

那么,为什么强大的燕军能秋风扫落叶一般攻下七十余城,却在五年时间里攻不下最后的两座小城而致功败垂成?

后世历史学家经过研究,给出了答案:乐毅为了在齐国推行王道德政,有意缓和了对齐国的最后攻击

历史的真相是:燕昭王奋发图强的动机,只是为了复仇。

在战争顺利进展的情势下,燕国的对齐方略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燕国在齐国采取了与开始大相径庭的王道德政。这种王道德政,势必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

4、对赵之迂

整个战国时代,燕国邦交的轴心始终是对赵之战,这也成了燕国历史的大谜团。

燕国亡于迂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 6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燕赵之战

分明是害大于利,燕国还是要对赵国长期作战,为什么?

具体原因固然复杂多样,如:

秦国离间燕赵,暗中支持燕国与赵国为敌,从而达到削弱强大赵国的目的;燕国以天子号老贵族自居,对这个后来崛起的强大邻国抱有强烈的嫉妒与蔑视,必欲使其陷于困境而后快。

在燕国的政治传统中,王道德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燕国的悲剧,就在这种迂政传统的反复发作。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