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2.9°C-5.8°C
澳元 : 人民币=4.8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2021-11-17 来源: 懂球帝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去年夏天,我受前司老板之命对一家低级别联赛俱乐部进行投资尽职调查。球队办公室位于母公司的工厂内,工作人员大约五六个。负责人接待我们时的表情有些难以置信,“没想到居然有人愿意投资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我哭笑不得。

俱乐部业务简单,账目不难搞清,一个赛季支出不到2,000万,收入…只有10万。是的,你没有看错,没有比赛日收入,没有转播收入,只有足协的拨款10万。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1

消失的辽小虎(图文无关)

我问负责人,为什么没有门票收入?答曰,虽然球队是省内唯一的职业球会,主场却在省会旁边的城市,没多少人感兴趣,要有人来看球送票都巴不得。

当时俱乐部资金缺口有4,000万,包括球员工资900万,拖欠的月份加起来有12个月。考虑到疫情中联赛开打遥遥无期,事先有了些心理准备,但欠款最久的月份要追溯到2018年,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球队基地,训练场地只有一层稀疏的碎草,基本等同于软土场,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人维护了。旁边建筑里的更衣室、健身房、食堂和宿舍都蔓延着令人作呕的霉味,屋顶残缺不全,很难想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2

发霉的更衣室

二楼宿舍的走廊中遇到了一些稚气未脱的面孔,应该是青训梯队的孩子。我的鼻子一酸,不知道孩子的父母是否知晓。能够进入省足协梯队的小球员一定经过了层层筛选,最后只为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后来我们没有收购这家俱乐部,这是一块货真价实的负资产。年底我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球队成员集体拉横幅要工资,这太正常不过了,倒是这支球队到现在还支撑着让我觉得是个奇迹。

我在上份工作中看了不止一家俱乐部,那时便建立了一个基本认知:在中国,很少有球队不欠薪。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3

2020年初的俱乐部解散潮

去年初超过20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解散,今年初中超卫冕冠军江苏队退出,当你认为中国足球已到至暗时刻,低谷还在后头。

关于联赛的负面消息接连不断,如今不欠薪的球队成了少数派。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正在接近的可能性——中超第二阶段将无队可打。第28个年头的职业联赛,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

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关于这点笔者也曾多次撰文分析,足协方面过于激进的改革步调固然值得商榷,但支撑金元中超的X因素轰然倒塌更为致命。

没有其他行业会为足球支付如此高昂的溢价,即便把名字还给俱乐部所有者,高企的负债还是会劝退潜在的接手方。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4

疫情助推了这股毁灭的力量。去年此时我们曾是全球最早开放球迷入场的联赛之一,尽管是赛会制。但一年过后,疫情防控远不如我国的欧洲联赛早已恢复常态,我们的联赛却更加支离破碎。

当李铁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那句“没家的孩子”,看客忽视的一条基本事实是,在过去的10个月里,这帮国脚有超过5个月的时间处于国家队的集训中,而作为他们真正的“家”,所属的俱乐部要么生死未卜,要么正在缺少核心的情况下征战足协杯。

于俱乐部而言,支付的天价薪水无法为己所用;于球员个人而言,主业工资还没着落,主要靠爱国情怀支撑枯燥的拉练岁月。是的,他们还可以更刻苦一些,在全民防疫的大背景下渺小的个体不该有怨言,但其间的利益冲突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5

处于风口浪尖的国足主帅李铁

多种力量促成了一场中国足球的完美风暴。正常足球俱乐部有三大收入支柱:没有主客场,没有观众,比赛日收入为零;赛程压缩且无常,联赛商业价值缩水,俱乐部商业收入减少;转播方无力支付曾经高昂的转播费,球队分到的转播收入断崖式下滑。

风光的时候,中超俱乐部看不上这些收入,但如今却指望这些收入支撑着苟延残喘,越到需要的时候越不得,连拿回未被使用的引援调节费都成了奢望,俱乐部拿什么活下去?

俱乐部活不好,又反作用于国家队。归化未满的高拉特已离开,其余归化球员前途未卜;国家队曾在10月考虑补充阵容,却发现一些想征召的球员因俱乐部长期未集结,只能靠踢野球维持状态。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6

状态火热的高拉特终与国足无缘

中国足球的金字塔,从头到脚无一幸免。当中乙球员为了一万五的工资争得头破血流,当中超球员名义高薪却发不到手,怎么指望一个全员填不饱肚子的行业为中国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呢?

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也没有义务交出什么好看的答卷。自从“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的青训从专业体校转移到“市场化”青训机构,他们不再是国家培养的专业运动员,而是从选择职业路线开始就自担风险的个体。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踢球,一次伤病可能就让之前的投入血本无归,背后的艰辛谁在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繁荣的联赛、一个完善的产业。联赛从来不是辅助国家实现目标的手段,联赛本身就是终极目的。让球迷在身边就能欣赏职业足球,让热爱踢球的孩子为了职业目标去努力,即便失败也可以在产业链中谋生,让足球走向大众的生活,才是做足球的意义。至于国字号水平高低,只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7

唐淼一个月前的微博发声

行业内外的体感完全不同,悲欢并不相通。唐淼、王晓龙等职业球员的发声意在自暖自知,表达方式确有片面之处,但舆论更喜欢纠结于顶层的得失,久而久之问题一直局限于顶层的微操,实质性的根源却一直不被重视。

诚然,归化球员也许可以被利用得更充分,但每年高达8.7亿人民币的资金用在区区五个人身上本就不是正常的市场手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成功也不具有可复制性,注定只能是时代的注脚。

一切让路豪赌世界杯的代价,二十年前我们已经领教过,那本该是中国足球绽放的季节,却成为“假赌黑”的温床,很遗憾,历史只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每想起以上这种种乱象,总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8

02世界杯辉煌的另一面是职业化的倒行逆施

为什么要“职业化”?如今回头看来,当年只是把包袱扔给了企业,错把“企业化”当成“职业化”。

随着企业一个个衰落,曾经唤起球迷热爱的地方球队一个个消失。俱乐部1994年靠企业吃饭,2021年依然靠企业,那么球员不过由企业员工身份替代了专业运动员身份,看似待遇高了,实则保障更少。而即便是企业联赛也毫无商业利益保障,随时可为国字号目标让路。

因此,在这个时点思考这问题意义重大。如果对于决策者而言,国字号成绩是第一位,那么“职业化”从来都不是一个最有效的路径,奥运会上的大把奖牌说明一切。但“职业化”有更多裨益,大到创造GDP,小到提高人民幸福感,功在千秋。当然,这里指的是另一种“职业化”。

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谁“职业化”。

三十载“职业化”终成空,联赛一地鸡毛,是时候从头再来了? - 9

END

作者橘乐, CFA/CICPA,曾就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足球管理公司,运营公众号、播客「橘猫看球」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