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9日 11.8°C-11.9°C
澳元 : 人民币=4.7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2022-01-0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据美国哈佛大学新生统计调查显示,2021级哈佛新生的比例和父母的收入密切相关。新生种族比为白人占52.1%,亚裔占23.8%,而其他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美国人总共加起来才占21.6%的比例。

白人新生中,46%的学生来自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妥妥的富二代。而在其他种族的受访者中家庭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只有24%。其中30%是学二代,父母均是哈佛毕业。

虽然美国一直向外界宣称民主国家,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贫富差距、阶级划分,只是强弱程度不同罢了。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1

哈佛大学新生的贫富差距,显然已经说明了其当前的社会贫富境况.: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势态将愈演愈烈。

民主的美国社会一样存在特权阶层,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子女取得进入顶尖学校的优先权,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高昂的学费面前,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据悉在哈佛大学一年的费用为65,609美元,很多美国普通家庭实际上并负担不起这笔开销。

并且美国大学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校友捐款,使得捐款方可以在录取新生这件事上暗箱操作。“你录取我的孩子,我给你捐款。”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2

例如美国昔日总统小布什,他中学的成绩其实很差,但由于父亲是总统及耶鲁校友,小布什毫不费力地就进入了耶鲁大学。

世界认可的概念是:奋斗改变命运。然而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这些激昂的话语真的有效吗?

那些出身卑微的孩子,面对家境富裕的孩子完全没有竞争力,见识、学习资源、原生家庭价值观将其牢牢地困在社会底层,他们也不努力不是不奋斗,只是在高昂的成本面前,他们哪还有什么选择。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3

而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1978年-1998年这10年间,北大生源的农村占比30%左右,而今天却只有10%,且在不断的下降。

社科院的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报告亦显示,父辈社会资源丰裕的人比父辈资源贫瘠的人更容易获取与父辈相当的社会地位。

在父辈受教育程度的这个自变量上,行政机关干部的子女能够成为干部的机会,是普通人的2倍之多。

体制内普通人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体制外的自主创业也没能好到哪儿去。虽然大环境开放了,但其实成本并没有降低,风险反而更高。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4

这就逼迫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吗?难道穷人的命运,只有“认命”吗?

不,绝不是。

社会的确不公平,但只有“不认命”身处底层的你才有可能逆风翻盘,否则就只能永远待在最初设定的底层轨道上,你的下一代下下代也是,甚至更惨。

所以只有不放弃,才能改变命运,同时探索阻碍自己前进的根本原因。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说:“花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才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5

因此认知能力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改变认知模式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当然囿于最初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影响,这一过程会极其坎坷艰难,你需要不断地剔除你过去的错误认知,吸收全新的认知,不断地给自己升级。

认知能力决定了你能否找到做正确的事的途径,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得多。

人的成功咋看或许有偶然性,但实际上都是大势所趋,选对大趋势会比在一条主流不认可的道路上死磕更容易获得世俗的名利。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6

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认知能力差的人,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直白点说就是自己不行,还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这种心理在社会底层非常普遍,而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克服这种心理状态。

超越本能的负面反应,减少内耗,将时间集中起来攻克最重要的难题,你的人生就有可能与众不同。

改变认知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名校的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学习的门槛很低,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学习。

46%的哈佛新生是富二代,30%是学二代: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认命? - 7

尤其是在当下的网络,你能找到大部分你需要的知识,剩下的只是把这些知识内化成你自己的,而后融会贯通。

强调认知的重要性,不是信口胡言。认知影响或决定着你的行为,而行为会累积成习惯,人的命运就是由无数个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而成,其意义重大可想而知。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