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9日 10.9°C-11.3°C
澳元 : 人民币=4.76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2022-02-01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哎呀音乐 Author 眼镜哥哥

哎呀音乐

(ID:iyamusic)

在我们国家的众多文化组成当中有一个大IP,多年来始终维持着极高的人气,那就是三国。

跟三国相关的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等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经典的一部作品当属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不过现在的年轻人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鬼畜区成千上万的“诸葛村夫大战王司徒”。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1

但除了那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仿佛从书里抠出来的选角和优秀的剧情外,《三国演义》其实还有着精彩绝伦的配乐,这些音乐对于这部剧也起到了极大的加成。

央视《三国演义》的配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由人声演唱的歌曲。歌曲部分的作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完成,作词大部分由词作家王健老师完成;另一部分则是纯音乐。这部分的作曲和配器,由李一丁老师和王宪老师共同完成。

尽管两部分是由几位老师分别完成的,但是无论是歌曲还是配乐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下人物、情节的特点,同时通过音乐的形式,完成了对人物、情节的升华、塑造;并且还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中西合璧。

今天,咱就把那些历史人物的角色歌、经典的插曲以及名场面的BGM单拎出来好好唠一唠!

经典插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歌的歌词为明朝文学家杨慎创作的词牌《临江仙》,词的文学水准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咱们来重点说说这首曲。

谷建芬老师在为《滚滚长江东逝水》作曲的时候,使用的是我国传统七声调式中的清乐羽调式,即以6级音为主,加入7级作为点缀过渡,整体是偏向悲壮、雄浑的哀情色彩。

同时,曲子当中大量使用了具有中国韵味的转音(绿色),既有中国乐曲特有的婉转之美,又颇有波澜壮阔的大气之感。

在曲的前半段,即“滚滚长江东逝水~几度夕阳红”,音区整体是从高(红)走低(蓝)的;后半段“白发渔樵江渚上~都付笑谈中”反之,从低(蓝)到高(红)。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2

谷建芬老师通过曲作中的起、落手法,和三国这个故事一开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基调遥相呼应。

配器方面也十分丰富。在长达1分钟的前奏中,主体乐器以“鼓组+弦乐群+管乐”三类西洋乐器为主,营造出雄浑大气、威严壮阔的感觉。

除此之外,前奏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效,如整齐有序的行军马蹄声、开城门音效、军士呐喊声、投石车发射声、架踩云梯声、马蹄奔袭声、战马嘶鸣、兵器对战声、火焰燃烧声……等等。

这些特殊的背景音效,也进一步强化了三国演义的战争主题,声势浩大的氛围下,又藏有丝丝的苍凉悲意。

杨洪基老师人声进入后,伴奏中陆续引入了古筝、箫、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既突出了作品的民族和古典韵味,也让曲风变得更加婉转,还多了一丝历史的朦胧之感。

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贯穿了这部剧的始末,既是每一集的片头曲,也是最后一集的片尾。

这里的创作视角,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上帝视角”。

我们都很熟悉三国的故事。三国争霸,英雄辈出,但是最后天下不是归于三家中的任何一国,而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少有善终,将近百年的争斗,那么多精彩跌宕的故事,到最后不过一场空。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这些观众,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情绪波动也是一个由喜转哀的过程,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从词的选取,到曲的谱写、编配,都很准确地用音乐诠释出了观众心中这种情绪。

除此之外,《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剧中还有很多的变奏,比如62集,季汉的五虎上将——老将黄忠战死时,弦乐演奏的版本,突出一种烈士暮年的哀凉之感;

还有84集,季汉最后的希望——姜维自尽时,唢呐演奏的版本。这段剧情既是姜维个人的陨落,也是季汉王朝的覆灭,更是400年大汉彻底完结的标志,可以说是全剧最悲情的一段,用唢呐的音色诠释再合适不过。

《这一拜》

在网易云音乐的《这一拜》评论区,有一条热评是这样的:一部三国,讲的是良臣勇将,颂的是忠信仁义。

我很赞同这位网友的评价。

兄弟结义常有,但像刘关张这样,一诺千金、不离不弃,至死仍在践行着桃园之誓的兄弟,却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关张成就了千古佳话,成为了千百年来被人所称道的英雄。

而这些,也是《这一拜》的歌曲基调所在,这是一首写给刘关张三兄弟的颂歌。

三兄弟出身微末,却皆有英雄之志,立誓共扶汉室,在乱世中做出一番事业。随着音乐响起,鼓+管乐的组合,如同吹响的号角,仿佛一部宏伟的英雄史诗拉开了序幕,有一种蓄势待发的精气神。

随后歌曲正式开始。这首歌的作曲,依然是大量使用波音、转音,既有中国传统的婉转韵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刘关张三兄弟波折的经历有所契合。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3

这首歌配器部分的设置也很有意思。

这里的伴奏先是很静,箫、合成打击乐声等时隐时现作为点缀,着重突出了刘欢老师的人声部分,如同乱世中一股微弱、却冉冉升起的英雄气;

到副歌处,配器越发丰富,箫和弦乐的比重开始增加,仿佛一道曙光照进来,前路柳暗花明,刘欢老师的声音也彻底放开,旋律也变得更加高亢,整体的感觉更加豪迈、积极。

一遍副歌后,改由人声和声的形式,再次演绎了一遍副歌后半段,情绪氛围上更加壮大、有气势。

随后,歌曲变奏,速度加快,配器由弦乐铺底,管乐穿插其中,进入到全曲最激昂、奋发的“长矛在手~迎着烽烟大步来”段落。

这部分的作曲,用到了劳动号子的元素。刘欢老师的人声独唱充当一个领唱的作用,其他人的人声和声“哟~嘿”是按照劳动号子的形式设计的,其特点是高亢嘹亮、气势恢弘、干练有力。

整首歌由静入盛,由弱到强,由慢变快,既是不断丰富了歌曲内容,同时也契合了刘关张这一路,由弱到强,由居无定所,到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恢弘历程。

这首歌有几个变奏,在剧中很多场景中都有出现。其中最经典的一次应该是50集,诸葛亮命关羽留守荆州,张飞带兵入川,关张兄弟分别时。

这里又是一个上帝视角。

我们站在观众的角度,知道这就是二爷和三爷的最后一面,特别是看到二爷、三爷好好地道了别时,那种心情,可以说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时候音乐进来,弦乐演奏主旋律,古筝点缀,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了此时观众内心的情绪。

《历史的天空》

很多人都说,央视《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有着非常强的历史感,是咏史类歌曲的典范之作。

而以我自己的感觉来说也是如此,我从小听到这首歌时,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比如夏天傍晚外婆家的旧电视机前),的确是总会感到一股特别浓厚的陈旧之感,直到现在,这种感觉依然很强烈。

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这部剧整体的色调,整体是偏暗淡的,当片尾定格在某一画面时,这种暗淡的色调,无形中也加深了这种陈旧的历史感。

当然重点还是在歌曲本身。

王健老师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大量精妙的对偶段、对偶句连用,不仅文字精美,寓意也非常深远,很多人都分析过,在此就不赘述了。

古典、大气、哀婉、细腻、悠远,是很多人听完《历史的天空》时的第一感觉,而这些感受,刚好就是谷建芬老师通过在《历史的天空》作曲时,使用到的几项技法,而呈现出来的。

我试着从作曲、编配、演唱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历史的天空》为什么会带给听众很浓重的历史感。

1)这是一首很标准的传统五声宫调式的曲子,即以1级音为主构建旋律,听感上恢弘、大气,又颇有中国传统的古典之美;

2)谷建芬老师在谱写旋律时,多处使用了在五声阶上连续下行的转音(红色),这种持续走低的旋律走向,有点近似于我们说话时哀叹的语气,再填上歌词“啊”这种叹息词,听起来就会带给人比较明显的哀婉情绪;

3)这首曲子每个音之间的跨度,几乎都是二度、三度这种小范围的跳动,四度、五度都极少用到,没有一处是大范围的跳动,听起来是细腻流淌、娓娓道来的诉说感;

4)在最后一段的最后进尾奏的地方,进行了散板处理(蓝色),模糊了速度和节奏概念,有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4

这首歌的结构,也和一般的流行歌曲不太一样。

这是一个A+B+B+B’式的结构,即主歌“暗淡了刀光剑影~熟悉的姓名”+第1遍副歌“兴亡谁人定~变幻了时空”+第2遍副歌“聚散皆是缘~何计身后评”+副歌变体“长江有意化作泪~驰骋纵横”,这样的一个结构。

中间的两遍副歌之间,没有再重复主歌,每个段落间也没有间奏作为过渡,因此这不像一般的流行歌曲有着明显的段落起伏,而是一个层层递推式的结构。

这就使得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对自己的声音分配、掌控能力要很强,才能把握好每个段落的情绪特征。

在最后一遍副歌变体“长江有意化作泪”这一段,其实旋律起伏、高低音的位置,是和前面两遍副歌基本相似的。但是编配明显是把这段推上去的,因此在最后一段里,毛阿敏老师的声音,听起来明显要更放开,更有张力,唱出了一种苍凉、豪迈的感觉。

在编配方面,这首歌尽可能地弱化了西洋乐器的比重,突出了中国传统乐器箫与古筝,有着浓重的古典韵味,这也是这首歌有着强烈历史感的原因。

传统的编曲五大件,钢琴、贝斯、吉他、鼓组,都没有在这首歌当中出现,尽可能地弱化了节奏概念,使歌曲有着很强的诉说感。

前奏一进,靠箫+古筝两大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营造出了一种寂寥,甚至是历史的清冷感。

而毛阿敏老师的人声进入后,走和声的大提琴部分音量也调得很低,弦乐群在大部分段落中也是充当一个点缀的效果,若隐若现的箫+古筝,则几乎是贯穿全曲始末的存在,大大增强了怀旧的意味。

顶级武将打斗bgm

这段从3:36开始的音乐——原谅我实在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有说叫虎牢关的,还有说叫长坂坡的,也没个统一说法,就暂且这么叫吧。

《三国演义》中,有相当多的精彩内容,来自于武将间的拼斗,很多网友也是对谁厉害、谁能打孜孜不倦,恨不能把这些武将排出个一二三四名,于是,打戏就成了《三国演义》中相当浓墨重彩的部分。

而这首曲子,就是用来诠释三国中打斗场面的燃曲。

乐曲速度很快,以琵琶拨弦弹奏同度音进入,节奏由慢到快,推动情绪的发展。

4小节后进管乐组,主旋律6 3 216(三连音)7~ 6 2 124(三连音)3~反复在中、高两个八度间循环,激昂、慷慨,听得人热血沸腾。

间奏时的琵琶+管乐+鼓组,演奏快节奏的同度音,稍稍缓冲情绪,随后琵琶又以连续的四分音符长度反复弹奏3323这个动机,立刻又赋予了紧张感,为下一回合的战斗做铺垫。

这首曲子除了虎牢关,还在取长沙关羽战黄忠时出现过;再有就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了(24秒处):

不得不说,这一段是央视三国“马战戏+配乐”的双重巅峰,在这段配乐的加持下,子龙天下无双的勇武和胆色被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值得反复观看!

角色歌

央视《三国演义》有一大特色,就是把握住了几位主要角色的人物特征,选择了一处或几处最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情节,然后配上相应的乐曲,既实现了人物的再塑造,又升华了相应剧情。

所以,角色歌也是配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刘备角色歌《民得平安天下安》

玄德公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前期的第一主角,最核心的人物特征是仁,最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情节是携民渡江。于是在这里,一首既能准确反映玄德公“仁”特征,又适合诠释这段剧情的《民得平安天下安》就应运而生了。

作曲中有比较明显的旋律小调特征,将原本犹疑感较强的543下行动机,变成5#43后显得更加悲伤和压抑。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5

主、副歌两个段落的低高音区,以及相应的配器、演唱之间的起伏对比也很明显。

主歌很静,弦乐+箫呈现出苍凉的意味,还有一个类似敲钟声的音色,又增添了几分肃穆、虔诚的感觉。这是一个神来之笔的处理,将老百姓追随玄德公,民心所向的特征点了出来。

副歌和主歌的对比很明显,配器丰富+旋律大跳+人声爆发,情绪变化很强烈。这和剧里玄德公一开始隐忍,见到百姓屡屡遭难,压抑到极点后终于爆发的情绪很吻合。

关羽角色歌《江上行》

家母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关二爷他不是人,他是一个神。”

故事中的二爷也的确是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二爷最大的特征是傲。但这个傲,绝对不是新《三国》那种招人厌恶、目中无人的自大狂。我理解的二爷的傲,是傲骨,是清高,是为常人所不能为,是坚守常人所不能坚守的美好品性。

千百年来,谁都能把忠义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面对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仍不为所动,一心追随兄长,对生死付之一笑的又有几人?更不必说,二爷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等体现其勇武、胆色的事迹。

正是因为二爷做到了这些,二爷代表了我们中华美德里最纯粹、最底色的部分,所以后人为二爷建庙供奉。时至今日,二爷依然受万民景仰。

关二爷是有神性的。

央视《三国演义》准确地把握住了二爷的这份傲。于是选取了既能体现二爷过人胆色,又景色绝伦的单刀赴会情节来播放二爷的角色歌《江上行》。

当笛子声第一个音出来时,顿时已经有了一层羽化而登仙,超凡脱俗的空灵、圣洁的氛围。配上二爷坐在船头,英姿长髯,睥睨群雄的画面,一位威风凛凛的盖世英雄形象,立刻就立起来了。

古筝穿插在人声旋律间,突出朴素、纯净的感觉,这也和二爷不忘本心的品性相吻合,后半段弦乐铺底,为歌曲赋予了大气、恢弘的特点,既是对歌曲的丰富,也是对二爷的英雄气概的再次升华。

除去这首《江上行》,二爷在剧中还有一首专属配乐,是在58集和59集中出现的,一首极其悲情的曲子。(2:25秒开始)

管乐开头,长线条的悲伤旋律,立刻把人拉入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情绪中。随后管乐声渐弱,隐隐约约的古筝声交织着笛子和弦乐,突出如泣如诉的感觉。

后半段,管乐又渐渐增强,演奏悲伤的小调旋律,将最后生离死别时的悲壮情绪凸显出来。古筝在这里,其实也充当了一点节奏乐器,同时几处转音、颤音的处理,也有强烈的悲泣感。

每每看到走麦城时,听到这段音乐,再看到二爷穷途末路的场景,都忍不住要掉眼泪,而在前一集,二爷刮骨疗毒时其实就已经播放了这首配乐。

这又是一个上帝视角的处理方式。

刮骨疗毒是二爷最后的辉煌事迹,之后就是迅速走下坡路,这里用这首插曲,也暗示了二爷即将由盛转衰的命运。

张飞角色歌《豹头环眼好兄弟》

当年央视《三国演义》其实是为三爷安排了一首角色歌的,就是这首《豹头环眼好兄弟》,准备放在喝断长坂桥那段剧情里。但是考虑到前面是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剧情,已经放过了子龙的角色歌,再放一首有点重复,而这首曲子又没有其他适合放的位置,于是就删掉了。

三爷的《豹头环眼好兄弟》被删掉,还是蛮可惜的。这首歌的整体气质,和剧中其他的角色歌都不太一样,其实保留下来会很有区分度。

前奏的琵琶快速拨弦声一起,立刻有了一种戏曲的韵味,同时营造出了喜庆、欢乐的氛围。曲子的旋律谱写,整体也是比较细腻、起伏较小,几处小二度的音程,也非常有戏曲里似说似唱的韵味。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6

这些特征,都和三爷豪气、直爽、粗中有细的特点非常吻合。

尹相杰老师的演唱也很有特点。他的声音是那种,粗狂豪迈里,又带有喜感和洒脱,还有那么点可爱的声音,这也和三爷的人物特征非常契合。

所以这首歌被删,其实是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了。

赵云角色歌《当阳常志此心丹》

作为《三国演义》主角方的季汉团队,几乎每个角色都有一个鲜明的美德傍身。

玄德公“仁”,诸葛武侯“智”,二爷“义”,子龙就是“勇”了。

而最能够体现子龙胆色、勇武的一处情节,无疑是子龙在当阳长坂单枪匹马,身怀幼主,在曹军中七进七出这一段。

于是《当阳常志此心丹》在这里响起了。

管乐声一起,立刻营造出激昂的氛围,仿佛战前的号角响起,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曲的旋律以短促的连续八分音符为主,每句都是以正拍进入,节奏四平八稳,同时加入了很多转音处理,使曲子既有战歌短促、干脆利落、激昂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韵味。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7

唯一的一点遗憾可能是,现在各大音乐app上能够搜到的音频,没有保留视频里,歌曲间奏处那个战马的嘶鸣声,如果能加上这个音效,对于这首歌将是一个点睛之笔。

诸葛亮角色歌《有为歌》

诸葛武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有智慧,却也是最让观众感到虐心的一个角色。

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武侯谨记着先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叮咛,屡屡出师北伐,奈何天不随人愿,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是以季汉为主角方的,人们都说“季汉前期有多欢乐,后期就有多虐”。

从二爷败走麦城(其实我个人感觉是凤雏庞统身死落凤坡)开始,大刀子就一把接一把地剜观众的心。三爷、黄老将军、先主、孟起、子龙先后身故,最后当年的老伙伴们只剩武侯一人苦力独撑。

如果说二爷等角色的离去,是突如其来,短暂的痛苦;那么武侯的离去,就是一段漫长的煎熬——从北伐开始,我们眼睁睁看着武侯有了微弱的希望,却又相继破灭,最终秋风星落五丈原,再也无力回天。

这种观众内心的哀痛,被制作组以一首《有为歌》(又名《卧龙吟》)以及各种变奏,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有为歌》初次响起,是在先主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先生出山时。画面里年少的卧龙,是那么意气风发,可是《有为歌》的前奏古筝,音色听起来却是那么沉闷,曲调也颇为哀伤。

随后,人声在安静的伴奏声中响起。第一句就点出了小调的悲伤特征,几处六度、七度、八度的下行大跳的处理(红色),更是让人感觉到心情低落、压抑。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8

演唱者戴建明老师的声音里,带着隐隐的哭腔。

整首歌没有鼓点,几乎全程靠一把古筝伴唱,清冷、寂寥的感觉,预示了后来武侯一人苦撑的孤独,后半程黑鸭子组合的声音进入,才终于稍稍多了一丝温情、柔和的感觉。

这首歌在剧中,也是变奏版本最多的一首歌。

在后期武侯六出祁山北伐的剧情中,《有为歌》的变奏频繁出现。

比如68集,武侯出兵北伐点将时,年迈的子龙请求出任先锋那一段,先是一段气势恢弘的管乐,然后接唢呐(也可能混合了管乐)音色的《有为歌》旋律,既突出了子龙英勇不减当年的气势,又使得这一幕格外心酸;

69集,武侯收服三国第一文武全才——姜维,喜出望外。这里是笛子+古筝加速版的《有为歌》旋律,在后半段剧情里,为观众带来了少有的欢愉和希望之感;

71集,武侯空城退敌,用古筝演奏了《有为歌》的主旋律,是宁静、悠远的感觉;

72集,子龙病逝,来给武侯托梦,箫+古筝版的《有为歌》响起,寂寥、冷清之感油然而生;

75集,武侯思念起先主、二爷、三爷,箫+古筝+弦乐版的《有为歌》,在“克复中原”的大旗下回荡,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同时这一版也在76集火熄上方谷时出现了,更显得绝望。

曹操角色歌《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老板在赤壁之战前,于战船上横槊赋诗时的插曲。

彼时的曹公,经历过官渡之战的大胜,天下十三州独得其九,正欲扫平江东,平定天下。其雄心壮志正旺,英雄气概十足。

而这首歌正是精准体现了曹公此时的英雄气概。它最大的特点是,听完它的曲调,你会感觉它的起承转合既不符合一般歌曲的旋律走向,连续同度音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它的节奏也很随性。

这种作曲手法,有古时候诗词的吟唱特征。

比如宋词元曲,这些文学题材其实在古代不单是用来读的,它也是用来唱的,这种演绎方式就是吟唱。这种吟唱方式自由随性,曲调则多以平调居多,使用音在小范围内变化。

谷建芬老师研习了这些特征,然后加以运用,和历史上曹操本人的《短歌行》相结合,最后诞生了这么一首古韵十足的歌曲《短歌行》。

在杨洪基老师的人声领唱下,加入了气势恢宏磅礴的人声和声,既体现了此时曹操集团的威武雄壮,又诠释了曹公此时心怀大志的英雄豪情。

孙夫人角色歌《子夜四时歌》

虽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男人的戏,但其实《三国演义》中有一些女角色,完全可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比如孙夫人。

孙夫人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算多,但是都非常重要:一处是刘备娶亲这段,另外一处就是截江夺阿斗那一段。

《子夜四时歌》就是玄德公迎娶孙夫人时的插曲。

其实在《三国演义》原作中,东吴势力作为三国中相对配角的一国,着墨是不如另外两国丰富的,一些江南地带特有的文化体现则更少。

但这里制作组通过在这个地方,插入了一首极富江南气息的民歌小调,就把东吴特有的一些文化特征体现出来了,稍稍弥补了这一点或多或少的遗憾。

《子夜四时歌》的旋律谱写,和著名的江南民歌《紫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婉转、灵动,颇有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之美。

演唱者以吴侬软语的形式演唱,更是直接将这首歌打上了强烈的江南文化烙印。

这段剧情的主题毕竟是两个势力之间的联姻,格局还是要宏大的,所以在曲调“小”的特征之外,它的配器又显得很“大”。

恢宏激荡的管乐组+鼓组,黑鸭子的人声和声,使这首歌一上来就给人大气、爽朗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当吴侬软语的曲调出来时,更凸显了满满的柔情蜜意的感觉。

貂蝉角色歌《貂蝉已随清风去》

和孙夫人一样,貂蝉同样也是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司徒王允的计策下,貂蝉牺牲了自己如花似玉的身体,成功离间董卓和吕布,使吕布诛杀了祸乱朝廷的逆臣董卓,为匡扶汉室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随后,貂蝉在剧中驾车飘然远去,于是有了这首《貂蝉已随清风去》。

这里要感谢编剧对貂蝉的善意和尊重,为她安排的归宿不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吕布,而是让她飘然远去,远离纷争,算是对这个苦命的乱世红颜的升华。

这首歌的曲子,速度节奏上变化较多。

第一段“说什么郿坞春深~帝王梦何处寻”先是以随性的散板进入,节奏时快时慢;

第二段“远离了富贵烦嚣地~错过了豆蔻青春”速度大约在54左右,曲调整体是偏向悲伤、黯淡的;

第三段“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再不闻儿的声音”速度稍稍快了一点,56左右;

副歌“貂蝉已随着那清风去~化作了一片白云”速度又快了,到59左右,曲调也变得积极、明亮了一些。

随后黑鸭子组合的合唱段落,速度一直固定在59左右,没有再过多变化。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9

这种速度、节奏上的变化处理,除了配合曲调带来的情绪变化,可能也是想预示那个年代以貂蝉为代表的乱世红颜,漂泊无定,身世流离的悲惨命运。

再加上万山红老师动人的歌声,也唱出了一种悲悯的情绪。

吕布角色歌《烈火雄风》

吕布这个角色是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歌颂忠信仁义的基调下,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三姓家奴吕布,注定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可言。

但吕布也有一个长处,就是能打,武艺高强。观众给武将们排武评,谁都可能有争议,唯独吕温侯,几百年来都是雷打不动的第一,对这一点,大家还是很敬佩的。

这个特点也被谷建芬老师把握得很精准,这位三国第一战神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角色歌《烈火雄风》。

《烈火雄风》的曲调,和其他插曲的气质不太相同。

这里没有像其他很多角色歌一样,用到很多中国韵味很重的音阶、转音,而是以极快的速度、以短促均匀的四分音符为节奏,乐句也都是在第一拍正拍进,四平八稳,听下来干脆利落、铿锵有力。

除此之外,这首曲子也是众多插曲中,唯一一首使用了中古调式——多利亚调式来进行谱曲的。

没想到吧,这部经典老剧其实是一座音乐宝藏 - 10

这种节奏和旋律动机的处理,非常像现在一些军歌的写作手法。事实上把《烈火雄风》改个军旅题材的词,配器换得现代一些,是完全不违和的。

而这些细节上的设计,使得《烈火雄风》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也契合了吕温侯独一无二这个特点。

这就是一首属于吕温侯的嘹亮战歌。

结语

然而上述所说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几首没有提到的,比如周瑜的角色歌《丈夫歌》、邹氏和典韦的角色歌《淯水吟》、曹植的《七步诗》等等,以及一些场景中的配乐。

这些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各有各的特点,对于人物和情节的塑造都是加成极大的。

一部《三国演义》,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而就在前些日子,在央视《三国演义》中饰演曹丕的杨俊勇老师,以及扮演青年刘禅的李铁老师,相继仙逝。

观众们在为两位老师悼念的同时,也想起了他们在作品中扮演的经典角色,继而又想起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发出了真心的感慨:感谢那一代的艺术家们,给了我们一个最完美、最精彩的三国。

最后,希望正如唐国强老师给鬼畜区大佬伊丽莎白鼠的颁奖词中所期待的:

必 读 好 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