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7日 10.8°C-12.9°C
澳元 : 人民币=4.82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2022-02-1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黄悦勤教授通过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患病率数据进行调查,发表的《柳叶刀·精神病学》的一篇文章发现,

现今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总数已经达到了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相当于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就目前的比例来看,对这种发展的控制是刻不容缓的。

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人类生活节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更多人在更早的年龄段出现心理问题。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1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公元前400年,由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目前医学上主要定义为“情感性障碍”。

从而引起的以抑郁为主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临床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失去人生目标毫无动力,情绪消沉,自卑厌世,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的情况。

而这种抑郁症的发作可能会延续2周,数年,甚至一辈子。”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2

经对抑郁症患者长时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都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其成长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抑郁症的起源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婴儿后期阶段,也就是1岁半到3岁之间。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况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没有建立适当的自主性,便会产生抑郁倾向。

而作为父母不仅需要陪伴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在幼儿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提供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其产生抑郁的倾向,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未来幸福。

而每10个抑郁症患者中就会存在1个自杀案例,如此高的自杀数值,需要父母认真对待。而处于以下生长环境中的儿童,会拥有较高的抑郁症患病率。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3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指出,父母的某些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父母预防孩子抑郁症的关键就是避免出现增加孩子抑郁的行为。

暴力体罚

2014年《Wall Street Journal》曾经对1000名孩子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从小经受辱骂和肢体殴打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其抑郁症患病率会更高。

在心理方面也会产生更强烈的怨恨心理和消极态度,从而使得其一直处于低气压之中,压抑其自尊心,怀疑世界但却又渴望温暖,害怕遗弃自卑却封闭自己,不懂寻找积极的心理疏导,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情况。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4

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其心理发育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这类父母需要正视自己对于孩子的管教。

孩子受同龄人暴力的困扰,父母未及时了解

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是除了父母之外,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

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通过对700名儿童进行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受到欺凌的孩子,成年后通常会存在很多心理困扰,并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社会的接触能力。

所以,作为父母,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及时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动向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接触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5

引导孩子表达,在受到危害的时候寻找相关的帮助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

家庭氛围差,父母易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情绪的引导者,父母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牵动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庭氛围不好,在父母的不良情绪控制下,孩子会衍生中很多心理问题。这包括父母的易怒,暴躁,哭泣,悲伤等情绪,这种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建设。

因为这种家庭的氛围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之下,在这种氛围笼罩中成长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是大大提升的。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6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成为一个管理情绪的榜样,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建树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接受他的情绪,做其发展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并不是其情绪的控制者。

理解孩子的反抗和争执,懂得倾听孩子的需求,避免说教式教育。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超6.9%,如何防止孩子患病?李玫瑾给出关键提醒 - 7

以“爱”来绑架孩子的情绪,通过言语刺激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可能会更加加重孩子的抑郁情绪,从而产生过激的行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