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3日 4.6°C-5.9°C
澳元 : 人民币=4.8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2022-02-28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必答题,从出生时起,我们的大部分时光都将在家庭中度过。同时,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角色的转变,家庭分为我们出生并成长的家庭和成年之后与伴侣所组建的家庭。

相比于后者,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有些人认为原生家庭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不同的家境以及参差的教育资源,但更为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

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但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年少时期,尤其是8岁之前的经历,往往会对其今后的人生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1

无论一个人在这一阶段的经历产生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很有可能使其在之后陷入“强迫性重复”——即对一些没有意义事情难以控制的简单反复。

在电影《心灵之旅》当中,主人公因为幼年曾经遭受过继父的家暴,因而在成年后反复不断地回想起自己年幼时曾经在楼梯上被父亲毒打的场景,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

精神分析学者琼斯(Jones)也曾经说过:“处于强迫性重复过程中的个体,往往会基于一种难以控制的冲动而表现出强迫行为,无论这一行为难度有多么大、带来的危害有多么伤人,个体最终都会不断地去重复这一行为,让自己在一次一次的行为当中经历很长时间。”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2

原生家庭和父母双亲所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的“人生脚本”概念也佐证了这一点。

所谓“人生脚本”理论,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行为、事件、环境,尽管其在发生的当下未能被人们所清晰地觉知,但所经历的这一切却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人生计划,之后我们的行动,无一不是在不断地推动这个计划向前发展。

这些隐藏在我们思维和行动之下的、不为我们所察觉和知悉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界将其称之为“潜意识”,潜意思所起到的作用之大,足以操控我们的人生,或者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命运”。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3

艾瑞克在其理论中,将“人生脚本”这一概念扩展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人类命运、从出生到青春期、可塑年代、成熟与死亡。

并引入了P、A、C三个关键词,它们分别代表了

P(Parent)

A(Adult)

C(Child)

其中A与C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状态,而PA与PC则反映了一个人年幼时期在父母情绪与行为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个人性格。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艾瑞克的理论,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你特别看重并且用心准备了一场考试,但在考前还是难以抑制紧张和担忧的心情,脑海中无数次演练的,是考砸之后垂头丧气走出考场的场景,这种感觉让你熟悉又厌恶。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4

最后不出意外地,你搞砸了这场考试,尽管内心是那么渴望成功并且在行动上也付出了努力,不想承受失败,但却总是在自己看重的考试上掉链子。

或许对于这一现象,你会辩解说:“是因为紧张吧?很少有人在重大考试面前会丝毫不紧张的吧。”是的,紧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因素之一,但也不要忽略了潜意识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潜意识来自于过去,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它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早期的生活经历,童年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信息让我们对过去的感知和理解相对固化了。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5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Jung自小便是一个较为内向、忧郁的孩子,荣格的母亲自其出生之时就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而荣格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经常不苟言笑,同时也有着十分严重地多疑的心理疾病。

这些都使得幼年荣格生活在一个,父母感情僵化、家庭氛围严肃的环境当中。荣格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了“人生计划”这一理论。

由此可见,一个人年幼时期,尤其是8岁之前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乃至人生走向都是至关重要的。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6

一旦产生了强迫性的重复行为,常常伴随终生,难以摆脱。强迫性重复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强迫性、闯入性的思维,这样的状态会剥夺一个人生活的热情、信心和乐趣,使其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

成年之后的强迫性重复行为则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幼年时期未能从父母身上收获到的关爱和呵护,会转向为亲密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和缺失感。

对同处在社会关系中朋友、爱人则会因为对爱的强烈渴望和需求而常常感到不安,从而在情感中陷入冲突的境地,即想要靠近又不自觉地推远他人。

这都是强迫性重复行为在作祟,这时有意识的干预和“抵抗”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7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虽然是句俗语,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科普书籍《这不是你的错》就在其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由于受到6岁之前的原生家庭和随之而来的“人生计划”所影响。

很多人往往会出于恐惧、自卑等心理,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同时又渴求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关怀,这样矛盾而冲突的行为往往就是通过强迫性重复行为表现出来。

你的人生,只是 8 岁以前经历的强迫性重复 - 8

与其一味地选择逃避内心真实的自己,不断重复幼时在原生家庭中所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不如直面儿时曾经遭受内心伤害的自己,跳脱出所谓的“人生计划”理论,代之以一种更为包容和接纳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脚本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