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3日 9.9°C-10.8°C
澳元 : 人民币=4.76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2022-03-0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扶弟魔”的存在,仅仅是长辈的问题?

前几年大火的连续剧中,“樊胜美”是一个让人心疼但是不受待见的词。

樊胜美是大都市中努力奋斗却感觉前途遥遥无期的缩影,她们大龄未嫁,一心想要找个依靠,但是命运迟迟就是不给她们安排天选之人。

樊胜美的背后是原生家庭的悲哀。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的樊胜美,她们被贴上了另一个糟糕的标签:扶弟魔。

有这么一则新闻,杭州23岁女子死后“被卖”16万,父母却嫌不够儿子首付,甚至希望对方能赔偿36万,因为需要给儿子二十万作为买方首付。

这个案例当然已经是很极端的案例。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么一种类型的群体: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1

她们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就是情不自禁地去燃烧自己。她们不敢拒绝,哪怕自己已经被伤害得千疮百孔,她们仍然会选择牺牲自己和周边的资源,去满足一个“弟弟”的角色。

这种类型的群体很悲哀,她们想要改变,但是不敢改变。拒绝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愧疚和长期的内耗。满足不了弟弟或者家庭,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种自责。

今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扶弟魔”这类型的群体存在。

本质:融合他人到自我的多元关系

不管是“扶弟”也好,还是“扶家人”也好,我们都能够看到这类型的朋友会把家庭关系和其他客体关系混淆不清。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2

她们会把工资卡里面剩下的最后200块钱给打出去。无限倾注自己的所有,是“自己”和“他人”融合不清。

她们可能也和老公说,“我就这么一个弟弟,我已经没钱了,你帮帮我弟弟啊”。这是把“夫妻关系”和“原生家庭关系”混淆的结果。

将自我和原生家庭的过渡融合,导致关系和界限的不清,是“扶弟魔”的关系处理模式。

起因1:焦虑和爱的投射,父母的附体

“扶弟魔”们的现实情况在于,她们从小到大会被要求对自己的弟弟好点。

家人们,或者是至亲们会跟她们一直表达自己养一个家有多么的不容易,把子女抚养长大多么的不容易,有了一个弟弟以后多么的不容易。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3

父母会给她们创造出一种感动的“苦情”。

这种“苦情”似乎是符合传统文化和道德要求的,她们不断被教育要听父母的,因为父母为了养她们和弟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长期下来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全家都被感动了。

可是,在日复一日的“苦情”思想灌输中,她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她们“,也就是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概念。

“苦情”思想的灌输,是一种焦虑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爱你们我很焦虑,我希望你们也爱得焦虑,这样我们或许就没有这么焦虑了。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4

另一种必须接受投射的认知逻辑是:我们爱得很焦虑,你要是不跟着一块焦虑,你就是不孝。

如果真正地被这些“苦情”给弄得很焦虑,那么“投射性认同”形成。也就是说,一种“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也要帮助到你“的思想,在”扶弟魔“最初的认知中已经形成。

其实,扶弟魔们只是被父母投射了另一个“父母”在自己的身上,就像是被原生家庭的父母“附体”一般。

起因2:没有了自我的“不配”

扶弟魔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还有另一种,就是“什么都要让着弟弟”。

这种思想长久灌输下来会大概率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极度的自私或者自恋,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向自己倾斜;另一种是极度的无私,所有的资源都“不配“获得。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5

扶弟魔们,大多都没有了自我。

一直在拼命赚钱,却有钱了也不敢花,要给家人留着。这种状态就是已经把自己排在了资源分配的末端,就是一种“不配感”。也就是发展出了“极度无私”的人格。

在一些被标签为“扶弟魔”的朋友身上,她们的伴侣也是明显地感觉到很累。每一次的付出都是在透支着两人的情感剩余和经济剩余。

起因3:认知的养成和强化

一个长期的认知习惯是需要慢慢养成的,而扶弟魔的认知习惯,就是被原生家庭贴上了“弟弟优先”和“奉献一切”的标签。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6

扶弟魔在家庭里都会有一种共性,如果让着弟弟,宠着弟弟,那么就会有奖赏或者获得动力。否则,就是惩罚或者攻击。

长久下来被压抑了“恨”,她们会发自内心的宠弟弟。这种标签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常常会得到赞扬。

怎样不做一个扶弟魔?

如果发现自己有点像是扶弟魔,或者已经成为了扶弟魔,那么需要留意的是自己的认知模式。为什么会不停地给予呢?为什么不考虑自己?自己值不值得被自己热爱?

这些问题可以在“无私奉献”之前问问自己。如果不给予,就会产生愧疚的难受,那么接下来请多多内省以下内容:

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帮帮我弟弟啊:樊胜美式人生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 7

不给予和付出,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错?

家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那么“无私”,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否会是好事情?

如果因为不够无私而被责备,那么是否真的应该自责?

当你自责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也是时候改变改变自己了,而不是让自己无限的奉献。

- The End -

作者 | 尤里

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山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双学士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三木水心理工作室合伙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