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8.4°C-8.9°C
澳元 : 人民币=4.79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

2022-04-2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物理学家牛顿曾言。无论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只要做学术、搞研究,难免需要一登巨人肩膀,看前人作了哪些研究,思考自己该从何处着手,找对方向、做出新意。

但 " 中科院因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 " 的消息让我们看到,攀上 " 巨人的肩膀 " 也不便宜。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 - 1

中国知网(图源:网络)

最近,网上流传着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截图:高昂订阅费让中科院难以续购中国知网服务。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官网尚无正式公告,但 4 月 14 日有一则消息:经过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沟通,为全院研究所开通了万方数据库的试用权限。

中科院转道万方。从万方数据库包含 "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增强版)、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增强版)、中文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 等学术资源的情况来看,此举可助研究人员另辟蹊径,减轻对中国知网的依赖。

说起来,知网真让学人 " 又爱又恨 "。" 一方面,在检索论文、查询引用率数据时,它确实非常好用,数据也全;另一方面,知网价格高昂,成为学校支出的重要负担。" 一位在北京某重点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告诉岛叔。

知网不仅贵,还总涨价。2020 年 8 月,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曾在校内公告中大倒苦水:"(尽管本校)知网订购方案已删除其中的会议专题库,并在期刊库中剔出诸如医学等我校暂无相关学科的专辑,但此时其购置经费已占用了电子资源经费的近 45%。2019 年年中,知网从原有期刊库中又抽取 300 多种单刊,要求单独购买。这种变相涨价的方式导致老师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下载相关文献的情况。"

该校图书馆称,2020 年多次与知网沟通询价。但知网提供的方案显示,即便只购买报纸、会议和期刊博硕库的 4 个学科专题(仅使用经济、语言、教育和艺术类数据),价格仍占该校电子资源经费的近 30%。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 - 2

高校学子(图源:网络)

面对涨价,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不少高校选择了妥协,并在达成续订协议后撤下了暂停知网服务的通知。

为何高校在议价中屡屡处于弱势?一些高校曾表明原委。

北京科技大学在去年底发布的《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单一来源采购公告》中说了续订原因:" 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的平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其核心技术包括知识库管理、搜索引擎、知识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期刊资源包括数百种独家期刊,不存在任何其他合理选择或替代,故申请单一来源采购。"

南京大学在公告中称,CNKI 数据库在国内高校中广泛应用,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电子文献资源,具有极高的教学、科研、学术价值。考虑到数据库资源内容的连续性、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以及数据库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唯一供应商的特点,故拟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

从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最新信息看,国内各大高校在购买知网服务上均开支不小。为购买知网 2022 年服务,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拿出103.4 万元,武汉理工大学掏了127.85 万元,清华大学更是花费188.03 万元……

本来,内容多、数据全、服务好,适当要价并无不可。但知网的用户和资源提供者几乎均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上下游是同一拨人。这个群体做出了学术成果,回头想来下载,居然要给别人交费。听上去多少有些荒谬。

去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 " 一案,让不少人慨叹知网的霸道。而今,中科院被知网续订费 " 劝退 ",再次揭示知网背后畸形的垄断生态。

中科院是国内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拥有 100 多家科研院所、130 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和贡献都不可小觑。如此顶级的科研机构在知识生意人面前却步,到底是谁的错?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 - 3

中科院通知邮件(图源:网络)

知网也解释过频繁涨价的原因,大致意思是:知网既是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许多资源都是独家的,还有很多费用不菲外文资料,资源成本比较高。随着版权意识提升,好期刊越来越贵,加上公司其他成本,报价就涨起来了。

岛叔认为,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难以服众。

学术成果是公开的,中国知网卖的是数据集成、排列、调取和检索的服务,赚的是渠道费、服务费。按知网自己的说法,采购期刊资源时在版权上有较高成本,可作为学术资源创作者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师生,使用自己所在院校机构贡献的资源,是否本该获取相应通路和优惠呢?毕竟知网在征收资源时并没付给个人和高校科研院所必要的版权费。

取之于斯,用还于斯,这与献血、用血道理相同。在中国,献血是无偿的,病人在医院输血时需要支付一些明确的费用,这个费用是采集、运输、保存的花销,而非购买血液本身。

知网不是学术论文的创造者,高昂收费是否匹配它作为集纳平台的角色?账目是否该算得更清楚?何不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赚的是哪个环节的钱,而非一纸要价开出去,爱买不买悉听尊便?

高校等采购方也该 " 算大账、算总账 ",不妨尝试 " 拼单 "" 团购 "。政府部门可探索 " 集采 "" 补贴 "。但归根到底,知网应合理定价,别做霸王生意。降低学术资源使用成本,为用户提供便利,让中国学术研究加速前进,岂非更有意义?

文 / 子渡

编辑 / 云歌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