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6.9°C-9.6°C
澳元 : 人民币=4.84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2022-04-30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如今的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的提升,尽管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了大学生满地跑的局面,但大学也是分高层次和低层次的,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着相同的教育水平,清华北大和野鸡大学的水平肯定是不同的,此二者相比,大家自然是坚信从前者毕业的学生更富有才华和能力。

除了清华北大这种顶尖学府以外,接下来便是国家所评选的985和211院校了,再之后还有双一流院校和单专业超强的学院等等,但凡能考上这些学校,都能说明其智商和水平远超普通人,放到人群里绝对是天之骄子般的存在。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 1

或许有人认为,985和211学校的学生都是社会栋梁的预备人选,等到他们进入了社会以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中流砥柱。

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倒也未必。

每年都有那么多从名校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纵使他们的选择已经高于普通人许多了,但对于他们而言,自身所面临的境遇却无比的尴尬,甚至成为了一种困境。

网络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称自己为985five, Five这个词取自谐音废物,简单来说,它属于自嘲的说法。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 2

这个群体里都是名校的毕业生,大家因相同的境遇聚集在一起,互相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与委屈,人都是要抱团取暖的,当一群人互相安慰,相互鼓励,内心自然能得到些许的安慰。

只不过问题又来了,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就是因为他们享受到了顶尖的教育资源以及一流的师资力量,既然学生们已经享受到了如此高规格的教育条件,他们又怎么会不优秀呢?

话虽如此,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中国有14亿的人口,每年光是毕业于985和211院校的学生便有数百万人之多,再加上好的工作岗位有限,当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去争抢这个位置的时候,自然会有大批的人落选。寒窗苦读12年,文凭变废纸,天之骄子也难逃平庸,这就是数万天才的困境。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 3

每一个考上名校的人都曾被父母亲人轮番的夸赞过,可以肯定的说,他们从小到大享受的都是优等生的待遇,这类人从小到大经历的是老师的肯定,同学的崇拜,家长的放心,以及所有人的夸奖。

正因如此,他们在找工作之前始终都认为自己的人生十分不错,而自己的才华也高出普通人许多,生来就是个天才,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对找工作这件事寄予了厚望。

然而毕业以后,残酷的现实显露出来了,此时的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人,放眼于茫茫人海,逼自己优秀的人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意识到考得好、名校毕业这种头衔和能力高这件事并不划等号,并不是每一个名校毕业的人都能人生辉煌,获得巨大的成绩。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 4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高分低能的人,这类人只会考试学习,所有的能力都只为考高分而服务,当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这件事上,处理人际关系和提升工作能力自然就耽搁了下来。

不过也有的人提出反对,学习能力强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它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时代,同时还可以体现在工作当中,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迅速的接受新鲜事物,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掌握相关技能,不过事实表明,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能代表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那些大受打击的名校毕业生之所以感觉生活幻灭,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总是会和周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从前大家尚且会对他表达赞美和崇拜,现如今学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了,他所能感受到的唯有冷漠和敌意。

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 5

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并不复杂,只要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大学生活,用最快的速度拓宽眼界,提升能力,做好长远的规划,那你就能在毕业季来临之时游刃有余。

985five自嘲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差距太大,如果他们能平衡心态,不再把自己看成天才,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为父母的“累赘”。

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探讨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