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5日 10.6°C-11.3°C
澳元 : 人民币=4.84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晚清的彩色照片是怎么来的?摄影师靠这个笨办法赢得市场

2022-05-12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晚清那时候有彩色照片吗?小编你忽悠吧?”我们每一次刊发晚清彩色老照片的时候,总有网友留言表示质疑。

其实网友的质疑是合理的。晚清确实没有彩色胶卷和相关摄影术,但当时的照相馆和摄影师也确实为顾客制作出了很多彩色照片。

年轻女子,雷蒙德·斯蒂菲尔德作品。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今天来说道说道这事,先给大家交代一个关键词:手工上色。

摄影术发明以后,人们找到了“复制”人物、自然景色和社会人文风貌的方式。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被“复制”的对象呈现出单调的黑白色,失去了真实世界的绚烂色彩,甚至还比不上绘画的色彩层次。

官员,雷蒙德·斯蒂菲尔德作品。

因此,全世界所有的照相馆、摄影师以及顾客都希望获得彩色影像,让照片有更强烈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早在1840年代,摄影术刚刚普及的时候,照片手工上色工艺就开始被欧洲摄影师们所广泛使用。

租界里的警察与嫌犯,约翰·汤姆逊作品。

摄影师借鉴了画家的方法,对人像照片进行手工上色(或者就是画家本人为之)。他们将阿拉伯树胶和颜料粉末混合在一起,使用细骆驼毛制作的刷子,蘸颜料在银版照片上进行涂绘。干燥之后,此前呈现为单一冷灰色金属影调的银版照片就变成了彩色。

小脚妇女,威廉·桑德斯作品。

1860年代之后,上色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使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添加色彩的照片。这两种方式操作过程极为繁琐复杂,但色彩的稳定性更强,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更为精美。

独轮车,威廉·桑德斯作品。

据历史学者考证,晚清出现上色照片是在1870年代,比欧洲社会要晚。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Williams Sauders)可能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他在原版蛋白照片上进行手工着色,反映了当时摄影彩色化的趋势。

衙门公堂,威廉·桑德斯作品。

此后,在中国开设照相馆的威廉·普瑞尔·弗洛伊德、C.E.雷尼诺恩等西方摄影师,以及黎芳、梁时泰等本土摄影师,都使用手工上色工艺为人像添加色彩,受到顾客的广泛欢迎。

李鸿章肖像,梁时泰作品。

街头小贩,雷尼诺恩作品。

实际上,在彩色胶卷诞生之后,手工上色依然流行了数十年。因为以彩色胶卷冲印的彩照容易褪色,而使用手工上色工艺的彩照可以长时间保存。

儿童,雷尼诺恩作品。

现在由于电脑修复技术和相关AI着色软件的普及,有些人利用这些新技术对晚清、民国黑白老照片进行上色,并声称“真实还原历史现场”或“还原真实历史人物面貌”。

干农活的母女,雷尼诺恩作品。

对此,我的态度是:我赞同对破损的老照片进行修复,但反对着色。我们缺乏对历史现场的感知。桑德斯等人看到了被拍摄人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颜色的首饰、拿什么颜色的手帕,所以对颜色的选择比较贴近实际。而我们利用AI着色,则出于个人主观想象,或者是软件的自动匹配,根本谈不上对历史的还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