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9日 9.5°C-11.9°C
澳元 : 人民币=4.82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2017-04-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相信随着这样铿锵的文字,

很多网友都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

范雨素

伴随着一篇《我是范雨素》自传体文章

在朋友圈的刷屏。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1


今年44岁,念完初一就辍学、

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的她没想到,

她的自述《我是范雨素》,让众多网友感动落泪。


该文责编郭玉洁在公开发表的编者手记中表示,

除了语言或者流畅感,

最重要的是,该文有种道德力量。


昨日(25日)下午,在南都记者对范雨素采访中,

她表示这篇文章(原文写她母亲的部分)仅花了五个小时写就。

谈及自己的意外走红,

她坦言,根本没想到会红,现在又紧张又不适应。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2


《我是范雨素》是如何诞生的


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在家中排行老幺。


因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给她取名“范菊人”。1985年,琼瑶小说《烟雨濛濛》正流行,12岁的范雨素自作主张,改名“范雨素”。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范雨素自称“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自12岁起,范雨素辍学在老家做小学民办老师。因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她放弃了转正的机会,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看看大世界”。两年后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女儿。现在,44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内。


范雨素从六七岁起,就特别喜欢看书。想当文学家的大哥买回的文学杂志,成了她的精神食粮。受范雨素影响,她的大女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说,陆陆续续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我们条件很差,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范雨素说,现在她20岁的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


事实上,《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去年5月,她写大哥的短文《农民大哥》发表,亦获得大量网友肯定。而这次的《我是范雨素》,则是因老家耕地被征用,听81岁的母亲讲述维权奔波经过,身为女儿她很难过,“有那种喷涌的感情”。


于是,她每天下班回到家后,开始了《我是范雨素》的写作。这篇原本近万字的文章,她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只花了5个小时就写完了母亲的部分。责编郭玉洁删减两千多字后编订发表。


《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最喜欢的作品。她最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一篇十万余字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被她定义为魔幻纪实,是以家乡为原型的故事。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她把这篇长篇小说命名为《久别重逢》。她说,艺术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


在打工文学小组听课整整一年


不少网友称,范雨素天生就是会写作的人。范雨素对此并不认同。在范雨素的写作史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张慧瑜老师和工友们。


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皮村,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皮村“工友之家”发起人之一的王德志告诉南都记者,2002年,他和朋友发起了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是重点活动之一。


在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负责人付秋云眼中,范雨素不仅书读得特别多,记性也特别好。范雨素对电脑不太熟悉,大多数作品都是写好手稿,由付秋云帮忙打成电子版。


面对《我是范雨素》的突然走红,王德志和付秋云都直言,“完全没想到”。付秋云称,文学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有写得很好的,同在文学小组的李若,曾在网易人间发表作品数篇,多篇阅读量超过50万。工友小海擅长诗歌,出了一本厚厚的诗歌集。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文称:谁是范雨素?以文学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


文章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评论指出,《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


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以下为北青报记者对范雨素的一段专访对话


两个出版社找过来出书


北青报:知道《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在网上火起来的?

范雨素:昨天(4月24日)晚上知道的,有两个出版社晚上打电话找我出书。


北青报:您当时什么反应?

范雨素:根本没有想到,超出想象力了。我没想到这篇文章会火,我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我连打字都不熟练。像我们这种养孩子的,就想赚点钱,正好正午(微信公众号)给稿费。而且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 没有感情我写不出来。


北青报:《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范雨素:当时我想写我的母亲,是带着感情写的,因为心疼我的母亲在帮助村子里移民的过程中被拽伤胳膊,一腔感情的写了一篇《母亲》。发给正午的编辑,老师说我写的很好,问我能不能再加点我自己的,就能发了。人 家老师都这么说了,还夸奖我,我就加了点自己的东西发了。


希望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


北青报:听说因为今天想要采访您的人太多,您不得不请了一天假?

范雨素:对,我现在在做小时工,我一开始不想接受采访,我有社交恐惧症,平时都独来独往的。


北青报:您的两个女儿现在怎么样了?

范雨素:大女儿现在去上海做速记员,自己很独立。小女儿在河北衡水的一个私立学校上初中。


北青报:为什么会选择衡水的私立学校?

范雨素:之前在杂志上看到这所学校,就送她去了,这样她可以在河北参加高考。否则她没有学籍不能高考。这(皮村)附近也有很多“黑学校”,但没有学籍,教学特别差,其实就是找个地方把孩子圈起来。我不希望我的 孩子这样,以后的结果就是去“世界工厂”上班,很苦。


北青报:您在文章中提到说给孩子买了一千斤的书,您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很注重的?

范雨素:其实我看见她们两个就觉得愧疚,对不起他们,给她们的条件太差了,作为一个母亲很对不起他们,如果条件好,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像别的家的孩子一样。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我觉得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


“但我是个弱者”


北青报:在《我叫范雨素》里,您说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很强悍的人,您希望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这样的人吗?

范雨素:但我是个弱者,以弱者的身份领着我的孩子。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3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4


北青报:您说您会去拥抱乞丐,而您的大女儿下班也会双手将果汁拿给流浪的老奶奶,为什么这么做?女儿也受到你的影响?

范雨素:对,给别人点尊严,别人对我做不到,我尽量对别人做到。我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尽量给我的孩子做好榜样。


北青报:写作是您的精神寄托吗?

范雨素:对,我没有想过很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没有想过养老,所以也没有什么精神负担。


至少还会在北京呆十年


北青报:您经常参加皮村的文学小组吗?

范雨素:有兴趣参加,老师让我们写作品。我自己也看过很多文学书,而且当时有时间,来了一年,如果没有时间肯定来不了。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为了我的古典文学修养,老师还给我找了几本古诗集。而且我手写的稿子, 小付(文学小组组长)会帮我打出来,因为我这手,打字速度很慢,打不好,我都是用手笔写出来。


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5


北青报:您看的最多的一本书?

范雨素:《沧浪之水》。他们都说是一本官场小说,我从来没有把它当成官场小说,那个作者一直在反反复复审视自己的灵魂,我也经常会想(这些)。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北京这座城市,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范雨素:我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喜欢北京书多,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去一次。至少还会在这里呆十年吧,等我的小女儿在北京上完大学。


《我是范雨素》节选



我是范雨素


文 | 范雨素


1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2


童年,我和小姐姐俩人脚对脚躺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我问姐姐:我们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你最服的名人是哪个?小姐姐说:书上写的名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我都不服气,我最服的人是我们的小哥哥。


我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是呀,书上的名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生活中能看见摸着的人,我最服气的是我的母亲。小哥哥无非就是个神童罢了。


我的母亲,叫张先芝,生于1936年7月20日。她在14岁那年,因能说会道,善帮人解决矛盾,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从1950年开始干,执政了40年,比萨达姆、卡扎菲这些政坛硬汉子的在位时间都长。不过,这不是我服气母亲的原因。


母亲只有几岁的时候,伪爷(外祖父)把她许配给房子连房子的邻居,就是我的父亲,以后母亲就能帮衬我的舅舅了。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个俊秀飘逸的人,可父母亲的关系一点也不好,他们天天吵架。


从我记事起,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树的影子,看得见,但没有用。父亲不说话,身体不好,也干不了体力活。屋里五个娃子,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我的母亲是生在万恶旧社会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我们兄妹五人的名字都是母亲取的。母亲给大哥哥起名范云,小哥哥起名范飞。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人中龙凤,腾云驾雾。母亲给我们仨姐妹的名字起得随意多了。大姐姐叫范桂人,意思是开桂花的时候成人形的。小姐姐是开梅花的时候生的,应该起名叫梅人,但梅人,谐音“霉人”,不吉利。妈妈就给她起名范梅花。我是最小的娃子,菊花开时生的,妈妈给我取名范菊人。十二岁那年,我看了当年最流行的言情小说《烟雨濛濛》,是琼瑶阿姨写的。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字,管自己叫范雨素。


大哥哥从小就有学习自主性,但没有上学的天赋。每天夜里,舍不得睡觉地学习,考了一年,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大哥哥生气了,说不通过高考跳农门了。大哥哥要当个文学家跳农门。我们家是个很穷的人家,两个姐姐的身体都有残疾,长年累月看病,家里穷得叮叮当当响。可是因为大哥哥要当文学家,当文学家要投资的。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幸运的是,妈妈的五个娃子没有一个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没有一个娃子抗议吃得太差。


大哥哥又读又写了好几年,没有当成文学家。身上倒添了很浓的文人气息,不修边幅,张口之乎者也。像这样的人,在村里叫做“喝文的人”,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是被人鄙视的。


但是,大哥哥和孔乙己有不一样的地方,大哥哥有我们英勇的母亲。因为母亲的缘故,没有人给大哥哥投来鄙视的目光。


母亲口才很好,张嘴说话就有利口覆家邦的架式。她长期当媒人,在我们襄阳被人喊作“红叶”。母亲当红叶不收一分钱,纯粹是做好事,用现在的词语叫志愿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个娃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像母亲这样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大哥哥没当成文学家,没跳出农门,这不是要紧的事。但大哥哥需要结婚,这是大事。像大哥哥这样类型的人,在村里被人叫作文疯子,说不上媳妇。可是我们有厉害的妈妈,她向来能把黑说白,能把大哥哥的缺点说成优点。凭着母亲的凛凛威风,我们这穷得叮当响的人家,给大哥哥找了一个如春天的洋槐花一般朴实的妻子。


结了婚的大哥哥依然迂腐。他对母亲说,村官虽小,也是贪官污吏的一部分,他让母亲别当村官了,丢人现眼。那时候,我虽然年龄小,也觉得大哥哥逗,哪里有每餐啃两个红薯的贪官污吏?


但是,母亲什么也不说,辞掉她做了四十年的村官。


大姐姐生下来五个月,发高烧,得了脑膜炎。当时交通不方便,母亲让跑得快的舅舅抱着大姐姐往四十里外的襄阳城中心医院跑。住上了院,也没治好大姐姐的病。大姐姐不发烧了,智障了。


据母亲说,是打针药时下得太重了,大姐姐药物中毒了。


大姐姐傻了,可母亲从不放弃。母亲相信自己能改变这个事实,她相信西医,相信中医,相信神医,不放弃每一个渺茫的机会。经常有人来家里报信,说哪个地方,有个人成仙了,灵了。母亲便让父亲领着大姐姐讨神符,求神水喝。讨回来的神符烧成灰,就着神水,喝到大姐姐的肚子里。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母亲从来没放弃过。


小姐姐的小儿麻痹症,一直治到12岁,腿开了刀,才慢慢好转。


母亲生了五个娃子,没有一个省心。




网友说: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  : 辞藻是否华丽,文笔是否惊艳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平淡的文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以及中国农村女性中难得一见的独立人格。


@莱萨  : 对悲苦轻描淡写是多么的善良。这样的人,离幸福特别近。


@Faye明明:拿到不好的牌,也只能打下去,不赌气扔牌就很好,不胡乱出牌就很厉害,不输给拿一手好牌的人就真的是赢了。


@阿基小米德:敢面对自己内心并且把它展示给别人看的人是真的勇士。


@差分机师:写的特别好,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自力更生。


@涂鸦居士:无煽情之流弊,有名家之才华,写出了一个家庭的历史,显示了一个农女的尊严。


@999guns:站在旁观者角度冷眼看命运无常。身在苦中不知苦。如此朴素的通达乐观,可以说秒杀很多中国当代妇女了,比如我。范雨素是谁?突然刷爆朋友圈!这个44岁家政女工的自述让众人泪目 - 6


更多

好消息!国家大力扶持这12个地区,你家上榜了没?

全球石油最多的国家,穷得只剩100亿美元!骚乱爆发,华人商店遭殃

吃出来的病,多是因为这四种东西


来源:齐鲁晚报(ID:qiluwanbao002)综合南方都市报(ID:nddaily 记者 嵇石)北京青年报(ID:beijingqingnianbao),人民日报,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闫欢 饶春雨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