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1日 2.9°C-3.4°C
澳元 : 人民币=4.8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2021-10-2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大明王朝是怎么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穷。明朝穷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万历年间曾担任过内阁首辅的于慎行是怎么感慨的。

“汉武唐高征讨四夷,发兵动数十万,不知粮饷军装若为供需?今方隅有警,遣一大将将数千人往,犹以樵苏为虑。万历倭夷之警,东援朝鲜,至征天下兵不能四万,古今物力何以相悬若此?”

面对朝廷窘迫的财政,于大学士完全理解不了,汉唐是怎么出动几十万大军进行远征的。

不说萨尔浒的惨败也有缺钱的原因,重要的是明朝战败后竟无力组织兵马再战。这个时候的大明拥十亿田亩、两亿臣民。而三国时偏居于人丁稀薄西蜀的诸葛亮都能组织十万大军五伐曹魏。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 1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军已逼近北京城,崇祯为了给守卫京畿的士兵发饷只得变卖宫中器具,抛弃九五至尊的颜面找大臣们借钱。历代亡国之君各有各的凄惨,但是穷到这个地步的唯独他一个。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时的大明一点也不穷,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明朝承接宋、元立国,宋元两朝虽然大不相同,但有个共同点海外贸易繁盛,对外贸易都是顺差。简单说就是大量的白银在不断地流入。

从宋代开始六七百年的持续输入,加之白银的不易损耗性,让当时的明朝积累了海量的白银。既然大明不穷,那就是朝廷赚钱的能力太差了。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 2

朝廷怎么赚钱,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收税、另一个是专营。明朝的专营是朝廷对一些特定的商品(盐、铁、茶等)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程管控。但是最终朝廷却赚不到啥钱,为什么呢?我们以专营中的大头食盐为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明代使用“

纲盐制

”,全国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商人凭盐引到盐场买盐,运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食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相应而来的高利润,吸引了社会上大量的商业资金,“

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

”这么大个基准盘,朝廷应该是可以获利很多的。

商人怎么获取盐引呢?这就涉及明代盐政的核心“

开中法

”,简单说就是商人为朝廷资运军粮、军马、军械等,以换对应数量的盐引。这样朝廷、商人双赢,朝廷节省大笔军事支出还可以在销售端再收一次盐税,可谓是啥也不干躺着赚钱。

朝廷官员们很快就发现盐引实际就是“钱”,就各种办法奏讨盐引,更有权势的甚至直接开出盐引(等同于写空白支票,到了这一步不超发才是怪事)。导致盐业市场迅速混乱,开中法也被破坏。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 3

出了问题朝廷自然就得改革解决问题,但内部的阻力让朝廷无法严格管控盐引的发出渠道,为保证朝廷收入反而将盐引标价直接卖于商人,开中法等同于荒废。这样钱多的商家可以直接购买大量盐引,也等同于控制了合法的食盐市场。小商户会任大商家宰割么?边上的私盐可是物美价廉。

官盐市场的崩坏,导致私盐开始大行其道,朝廷食盐专营的收益也大幅度锐减。更严重的是开中制的崩坏让朝廷卖盐引的钱,根本无法为军队提供所需的粮食、马匹、器械,还得大量贴钱。

再来说说明朝的税收,明朝的税赋主要为田赋和商税。其中田赋受限于王朝的疆域面积(也就是耕地面积)和生产力,除非大幅提高田赋比例,在明朝处于平稳后,田赋就不可能再有增长了。

洪武十八年,在核算朝廷每年的支出后,为了王朝的长期稳定,太祖下令全国各省、府将一年所收田赋刻于石板公示作为定额。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 4

这个税赋高么?明代时粮食平均亩产1.3石,太祖时有田8.5亿亩,万历时期为11亿亩,毛算一下明初田赋税率是3.16%,后期税率为1.97%。高么?反正不到汉代的十五税一的一半。

二千七百万石粮食是个什么概念?明朝时米价大致是一两银子兑二石米,换算下来就是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的样子。不要觉得少,因为正常情况下还收不到这么多。

明朝时受限于科技、农业水平,绝大部分年头都不是丰年。各种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年景是歉收。

粮食歉收处于最底层的农户出于生计要拖欠,地方官员们出于官声也会向朝廷争取减免(这不是可以往自己腰包里放的杂税)。朝廷出于赈济、安稳民心以及实际的收税阻力(灾害严重的地方确实没法收),多多少少都得同意一些减免要求,拖欠太久的也只能一笔勾销。

其次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账面土地流失(张三把地卖给了李四,张三没地了拿啥去缴粮税?李四又不会老实地要求修改鱼鳞册上他的田数);农户破产弃地成为流民;大户们各种黑箱操作的逃税、避税。所以大多数时间朝廷的实收田税达不到账面数值。(明代地方官员能完税八成就是绩优)

田赋收入实际占了明朝财政收入总数的一大半,而通过上文的说明我们知道明朝的田赋收入在不断地下降。而朝廷的支出呢?朝廷的支出主要是供养皇族和官僚团体;军事、公共建设(主要抗灾和农业基建)和灾害赈济。

对于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说,军事、公共建设和灾害赈济的支出大体也是稳定的。但是皇族和官僚团队都会膨胀,加之集权无法根治的贪腐,所以一个稳定的王朝其支出是在不断扩大的。

对于明朝来说也是一样,那么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必然会入不敷出,怎么办呢?对于皇族和官僚组成的朝廷来说,自然是消减军事、公共建设、灾害赈济的支出了,尤其是军事支出(军队永远都是吞金兽)。所以明军......所以明朝的流民......

我们再来说说商税,明朝的商税收得更低。洪武时规定“

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后期成了抗税的挡箭牌,不是不愿意多缴税,祖制不可违啊)。而且明朝征收商税的能力非常低下,田税有黄册(户口本)、鱼鳞册(土地证)来登记、核算税额,商税呢?啥也没有。

所以商品货值的核定就有非常大的暗箱操作空间,很多地方列出的数额让人瞠目结舌,黄仁宇在他的《十六世纪明代财政税收》里举过例子“山西汾阳县,1609年商税6066两白银。1578年浙江金华县商税不足7两白银……”(不要说现在,在明代金华也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就算是不懂经济学的,光凭数字也能判定这税不正常。

难道大明这么不爱钱?非也,不是不爱,是想收收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得科举来背锅了。科举制给明朝带来的好处这里就不再赘述,参加科举的前提是需要大量时间学习,而且老师、书籍、笔墨纸砚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工商阶层的子弟比平民有更大几率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明朝为什么那么穷,一直陷于财政困境中无法自拔 - 5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到了明朝商人们也开始对学子进行投资。他们会主动资助或者借钱给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帮助他们最终鱼跃龙门进入官场。而合作的成功会让双方在以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加上商品经济的繁盛,官僚集团在积累财富的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比较单一的囤积土地,向投资商业扩展。到这时可以说明朝的大部分文官已经成了工商阶层的代表,怎么让官僚集团去同意对自己加税?

所以别说增加商业税率、税种,连按额实收都不可能。有明一代工商漏税、抗税屡见不鲜,而在处理上官员都是偏向工商阶层。就算是收税大多官员也是随便商家糊弄,甚至于让商家自行申报。

每当朝廷财政困难需要开源时,他们都高喊

祖制不可违、不可夺民之财、不可与小民争利

。更把征收商税跟“仁孝”挂上了钩,熹宗时高攀龙有个《上罢商税揭》,具体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看看,大意就是如果增加商税,熹宗就具备不仁不孝的亡国品质了。

明朝的商税少到什么程度,万历早期商税收入是340万两(其中盐250万、茶10万、市舶税4万、通关税60万、营业税20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宋初期盐、酒两项税收是500万贯,南宋绍兴年间盐、酒两项收到了4300万贯(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

四千三百万两是个啥概念?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年全部收入超过这个数的,包括后期加征三饷后的收入。这还只是两个商品的税收,南宋还只是一个偏安的小朝廷,疆域、人口都没法和明朝相比。

现在明白为啥大明官员笔下的军人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形同乞丐;而宋朝的文官则大多咒骂宋军个个吃得肥头大耳了。钱都到哪里去了,当然是留在工商阶层的口袋里了。

而最讽刺的是宋朝这种搜刮还被视为经济富裕的典范,基本收不到民财的明朝反而成了横征暴敛的代名词。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