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9.5°C-11.9°C
澳元 : 人民币=4.77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2022-11-3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曾几何时," 非遗 " 在人们眼中是神秘的、曲高和寡与遥不可及的。

快节奏的时代轨迹里,这些传统古典的美好往往会被忽视和遗忘,直到物质领域的充盈也无法掩盖精神世界的荒芜,大家才开始重新审视 " 文化保护 " 这一社会议题。

但幸好,总有一批人始终坚守,用行动诠释了非遗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就像《一代宗师》中说,武功境界有三层: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江湖中,将其真实演绎。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

建水紫陶,兴起于明代,纹饰多为诗词歌赋、经文词集以及花鸟绘画。

经过千年的历史轮转,其被世人赋予" 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 "的赞誉,也融入了当地人一壶一盏的日常里。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2

每年春节,云南建水人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汽锅鸡。

水汽沿紫陶锅中空管腾起,带着食材的鲜美云蒸雾绕,是紫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田静无比熟悉的画面,也让她从小与这些器皿结缘。

淘洗、制泥、刻填、烧制……

这些复杂繁琐的制陶流程,严格遵循着古法记载的" 淘泥十二錬 "、" 成型七十二技 "、" 冶陶二十四法 ",环环相扣,日复一日。

" 建水紫陶拥有一百零八道技艺。" 田静告诉我们," 从中单拿出一道,都够人琢磨一辈子。"

认真拜师学艺的她,再一抬头,已经做到三十几岁了。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3

要知道,从耳濡目染到深度钻研非遗文化的故事,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比比皆是。

例如" 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 " 传承人牛义贵生活的北川县,家家户户都种茶,似乎空气里都飘着清香。

他就是看着家中长辈制茶长大的,也慢慢萌生出对古羌茶的兴趣。

熟练掌握了制茶中火候、发酵程度等技术,并融入古羌茶文化后,牛义贵自主开创出 " 古羌黑茶 ",让羌族罐罐茶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4

例如在羌族文化特征最明显的宁强县,很多历史都是通过绣娘的灵巧双手,一针一线记录在服饰之上。

不打样,不绘底,不勾线,鲜艳明媚的色彩勾勒出生活习俗、花鸟走兽与美好向往。

母亲和奶奶就这样与羌绣打了一辈子交道," 羌绣 " 传承人王小琴也不例外。

她在设计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不断创新羌绣艺术;在技术上,为了熟练操控电脑制版,王小琴连做梦都在修改针法、图形。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5

何为匠人?

田静的回答是,匠人即倔强的人。

修炼非遗技艺的苦旅中,他们都坚定着自己的选择。不管有钱没钱,也不管别人是否看得起,只笃定要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6

让一腔热爱,转变成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条路注定是漫长且孤独的。

建水紫陶的工序繁多,动辄十年才能出师的时间成本劝退了很多人,以至于这门传统手艺一度凋敝。等到田静学习时,县城里仅几十户人还在坚持制作紫陶。

出于热忱,她抛开外界的偏见与质疑,一边打磨技术,一边将老师傅口传心授的内容整理成文,实现教有所依。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7

为了吸引更多建水孩子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田静不仅提供免费培训,还让他们有饭吃、有钱拿。

谈及教学生涯里令人难忘的事,她语气里是母亲般的温柔与骄傲。尽管也曾遇到半途而废的叛逆少年,但更多时候,这群学生带来的是感动。

" 我仿佛能从他们眼里看到光。"

" 那种冲劲,让我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

2019 年,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正式成立,大幅提升带徒数量与效率,扭转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田静明白,或许自己无法培养出一代宗师,至少这门手艺能让年轻人拥有不错的工作,并在制作紫陶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8

同样抱着这种想法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的,还有王小琴。

羌族刺绣的入门并不容易。很多初学者因作品不够精致而无法贩卖,影响了她们的信心和积极性。

于是,王小琴贴钱回收残次品,给予新手绣娘经济补助的同时,也在精神上鼓励、支持她们:传承这门技艺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琴参与 " 清华美院 -BMW 非遗保护创新基地 " 项目后,创新了" 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绣娘 "的模式,先后带动六百多名待业女性,用聪慧头脑和灵巧双手,绣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9

独行者疾,众行者远。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唯有将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并帮助家乡的百姓脱贫增收,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0

没有消费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就像空中楼阁。

大家会惊叹于它们的精湛巧妙,却很难引发生活中的链接与情感上的共鸣。

像中国有上千种茗茶,凭借不同品类和制作技艺,孕育出万般滋味,但人们通常只听过西湖龙井、普洱之类。

而那些潜藏在名山深处的非遗制茶,因为整体工艺落后、产量低下等现状,得不到当地村民的重视,浪费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1

牛义贵和很多非遗制茶师一样,担心羌族罐罐茶逐渐湮灭于岁月的长河之中。

直到" 清美 -BMW 非遗创新保护基地 "的老师带给他启发,发展非遗一定要结合市场做创新,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

一方面,牛义贵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拥抱现代化与标准化。比如制茶中有一道 " 杀青 " 工序,古时人们只能用烫手背来感知温度,如今通过机械控制恒温,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另一方面,网店、直播带货等销售传播方式,也紧跟潮流。还有对茶旅融合的探索,吸引了大批城市人群来深度体验茶农生活,感受羌族的悠久文化。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2

尤其是面对新生代消费力量的迅速崛起,牛义贵打造了包装时尚的冷泡茶、代餐茶粉等新兴品类,让北川苔子茶摆脱 " 老年养生 "" 麻烦 " 的刻板印象,成功戳中年轻人的审美与生活习惯。

毫无疑问,当传承人主动向现代生活靠近,非遗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激活长久的生命力。

深谙此道的"BMW 中国文化之旅 ",也从最初的直接捐赠,到如今创新基地的成立和发展,以 " 赋能 " 为手段,搭建了一座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桥梁。

从 2007 年到 2022 年,其先后探访中国24 个省及直辖市,6 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1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及赋能超过500 名传承人……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3

十五年有多长?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贯穿了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的成长岁月;

对于非遗文化来说,则不过是千百年历史中截取的细小片段。

但正是因为田静、牛义贵、王小琴等传承人的坚持、"BMW 中国文化之旅 " 的关注与守护,以及各方的努力,共同推动建水紫陶、羌族罐罐茶、羌绣这些非遗技艺,在这十五年间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手艺人与守艺人的十五年 - 14

我们也从中窥见,BMW 一直秉持着" 家在中国 "理念,不止扎根中国市场,同样切实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让本土化之路满带科技的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光芒。

初心如磐,行将致远。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